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2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林业   259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24篇
  306篇
综合类   1471篇
农作物   180篇
水产渔业   173篇
畜牧兽医   595篇
园艺   215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0 毫秒
71.
为了研究铁调素调节蛋白(hemojuvelin,HJV)在硬骨鱼中抵御病原菌感染和维持自身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实验扩增了尼罗罗非鱼铁调素调节蛋白基因(Onhjv)的开放阅读框(ORF),分析其在健康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的分布模式及在抵御病原菌感染和调节铁稳态中的相关作用。结果显示,Onhjv的ORF全长由1 248个碱基组成,编码415个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Onhjv在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并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无乳链球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Onhjv在肝脏、脾脏、肠和鳃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体外头肾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中Onhjv表达量在受到这2种病原菌应激下也显著上调。此外,在1和10μmol/L FeCl_3溶液刺激后,Onhjv表达量在肝脏、脾脏、肠和鳃等组织,以及头肾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表达量也呈显著上调。受重组罗非鱼IL-6蛋白[(r)OnIL-6]刺激后,头肾单核/巨噬细胞中Onhjv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炎症因子可以促进Onhjv表达。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铁调素调节蛋白在宿主抵御病原菌感染和维持铁稳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本实验为探究HJV在硬骨鱼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研究铁代谢在宿主防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新疆龙蒿整个生长周期的动态观测,发现新疆龙蒿在5月下旬~7月初进行花芽分化,其过程可分为花轴分化期、花序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顶生花芽和侧生花芽均由营养锥分化而成;舌状花为雌花,管状花为两性花.  相似文献   
73.
城中村改造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农村被包围在城市中,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结合实际情况对现行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4.
从山西农业大学等地引进农大3号、农大5号、农大6号、当地野生种等4个欧李品系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利用常规方法和RHIZO2007d根叶分析仪及DPS软件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系分枝、生物量、根系等特征,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农大3号平均单株分枝数最大达4.5枝,农大5号分枝数3.8枝,实生(野生)苗Ⅱ平均分枝数最少仅1.5枝;各种欧李品系的平均单株生物量由大到小为农大5号(49.136g)实生苗Ⅰ(45.642g)农大3号(17.935g)实生(野生)苗Ⅱ(12.413g),野生实生苗长势最弱;农大5号根系最长(5 220.38cm)、表面积(963.70cm2)和体积(72.41cm3)最大;毛细根是欧李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直径小于1.0mm根占70%以上。栽植欧李经济型水土保持防护林应首先选用农大5号品系。  相似文献   
75.
初烤烟叶专业化分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4种工位的流程化分级方式,分别对第2、第4、第6炕次烟叶实施专业分级试验,研究不同的流程化分级方式对烟叶分级速度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工位和三工位流程化分级速度最快,分别为60.75、60.51kg/(人.工),较一工位分级分别多6.82、6.58 kg/(人.工),较四工位分级分别多9.38、9.14 kg/(人.工);四工位、三工位流程化分级时各炕次烟叶分级质量最好,烟叶等级合格率分别为91.78%、90.38%,比一工位分组分别高24.23及22.83百分点,比二工位分级分别高14.55及13.15百分点。对比4种不同方式的烟叶分级速度及分级质量,以三工位流程化分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6.
针对华南地区大豆田杂草防除问题,采用种子库诱萌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研究田间杂草种子库的预测方法,筛选最佳化学防除方案.结果表明:杂草种子库共有杂草7科10属,主要分布在0~ 10 cm的土层,总出草量为6 861株·m-2.田间实际出草种类为6科9属,实际出草量平均为208株·m-2,占土壤杂草种子库总量的3.03%;6种除草剂都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其中7.5%禾阔灵乳油的防除效果最佳,能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以及阔叶杂草,药后45 d鲜重防效仍达到70.7%~72.4%,可使大豆增产20.5%~ 34.5%.  相似文献   
77.
以‘台农1号’‘贵妃’‘金煌’‘玉文’‘红象牙’‘四季蜜杧’‘金穗’和‘红杉林’8个杧果品种的胶乳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用NIST 11标准谱库对测定的质谱数据进行自动检索对照,保留匹配度大于90%的化合物,并对不同杧果品种的胶乳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为确定杧果胶乳中灼伤果皮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提供科学参考,并采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果皮灼伤前后变化,为初步探索胶乳灼伤果皮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8个杧果品种共鉴定出30种匹配度大于90%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为萜烯类、酚类、醛类和烷烃类。其中,萜烯类是主要挥发性成分,酚类、醛类和烷烃类占比极少。8个杧果品种胶乳中共有的化合物有α-蒎烯、3-蒈烯、α-水芹烯、4-蒈烯、(R)-(+)-柠檬烯、桧烯、(1R)-(+)-α-蒎烯、萜品油烯、L-石竹烯和2,4-二叔丁基苯酚共10种。其中,3-蒈烯和萜品油烯为8个杧果品种胶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2)根据8个杧果品种胶乳中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为数据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5类:第一类为‘贵妃’和‘金煌’,第二类为‘台农1号’和‘四季蜜杧’,第三类为‘红象牙’和‘金穗’,第四类为‘玉文’,第五类为‘红杉林’。同一类别杧果品种其胶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相似,不同类别杧果品种其胶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3)杧果胶乳导致果皮皮孔褐变损伤,‘台农1号’接触胶乳的1 h后发生轻微灼伤,贵妃接触胶乳10 min时明显灼伤。研究结果明确了8个杧果品种乳胶中挥发性成分及其在不同品种中相对含量的差异,为揭示不同杧果品种胶乳灼伤果皮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缺乏高品质品种是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征集了全国26个高档优质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产量、关键品质指标、食味、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图选出在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结果表明,有14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关键品质指标达到国标1级优质稻标准、食味分85分以上;参试品种整体平均产量为519.7 kg/667 m2;部分品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但占总数约50%左右的品种在抗倒伏性和在高温下的品质表现较差,部分品种对主要病害的耐性较弱。由此可见,我国已培育一批在江汉平原适应性良好的高品质水稻品种,有望在采取配套技术条件下达到水稻生产的品质和产量“双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9.
牛角地黄汤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由水牛角、地黄、赤芍、丹皮等主要成分组成。【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牛角地黄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亚抑菌剂量的牛角地黄汤水煎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培养液上清中外毒素蛋白的表达,用RT-q-PCR法检测细菌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牛角地黄汤水煎液在40.0mg/mL以上剂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亚抑菌剂量的牛角地黄汤水煎液能抑制金葡菌毒素蛋白HLα、SEA、SPA的转录和蛋白分泌。同时抑制金葡菌agr系统和SarA调控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牛角地黄汤在亚抑菌剂量下能抑制金葡菌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牛角地黄汤剂抑制金葡菌agr二元调控系统及SarA蛋白家族中毒素相关的调控子转录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0.
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扩大阔叶箬竹种群数量和栽培范围,对阔叶箬竹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方法下的生长指标变化并比较分析了2种繁殖方式。结果表明,采用分株方法繁殖时,秆数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新竹高度、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出笋数都有显著性影响。采用3秆·丛-1的分株繁殖方式相比1秆·丛-1和5秆·丛-1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采用埋鞭方法繁殖时,鞭长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和新竹高度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其叶片数、叶长、叶宽以及出笋数没有显著性影响。采用10 cm鞭段长度的埋鞭繁殖方式相比5 cm和20 cm鞭段长度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相同养护条件下,埋鞭繁殖成活率稍高于分株繁殖,而分株繁殖的竹苗比埋鞭繁殖的株高更高并且出笋数也更多。这些数据可为今后阔叶箬竹的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