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8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林业   573篇
农学   684篇
基础科学   575篇
  970篇
综合类   4245篇
农作物   565篇
水产渔业   372篇
畜牧兽医   1897篇
园艺   826篇
植物保护   40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452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493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614篇
  2012年   829篇
  2011年   927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8年   2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is a typical short-day and warm season plant,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emergence and flowering has long been known to be regula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imarily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While the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n soybean flowering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 dissection of the component photo-thermal effects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for Chinese germplasm. Our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photo-thermal responses of 71 cultivars from 6 ecotypes spanning the soybean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These cultivars were subjected in pot experiments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regimes by planting in spring(low temperature(LT)) and summer(high temperature(HT)), and integrating with short day(SD, 12 h), natural day(ND, variable day-length), and long day(LD, 16 h) treatments over two years. The duration of the vegetative phase from emergence to first bloom(R1) was recorded, and the photo-thermal response was calculated. The outcome of this characterization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oto-thermal response among the different ecotypes. High-latitude ecotypes were less sensitive to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photo-thermal effects than low-latitude ecotypes; and(2)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with the effect of photoperiod on thermal sensitivity being greater under the LD than the SD condition, and with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hotoperiodic sensitivity being greater under the LT than the HT condition.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study provid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hoto-thermal effects on flowering in soybean genotypes from different ecotypes throughout China and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ir adaptation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62.
牛娜  徐清来  宋芸 《中国棉花》2016,43(5):21-23
通过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机采棉品种。结果表明:鲁棉研37号和K836属中熟偏早品种,吐絮早而集中,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水平高,抗病性强,为该地区较适宜的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63.
条纹叶枯病是水稻(Oryza sativa L.)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STV11是从籼稻Kasalath中鉴定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根据Kasalath型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 KAS6个碱基缺失的功能性多态性序列差异,设计基于PCR的功能性分子标记qstv11。利用此标记对299份试验材料[5份抗病品种、5份感病品种、41份辽宁省育种材料、17份日本粳型材料、142份秋光/七山占重组自交系(群体A)、85份笹锦/Habataki//笹锦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群体亲本4份]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qstv11能够较好区分抗感基因型,而且在测试材料中与条纹叶枯抗性整体呈现共分离。41份辽宁材料中鉴定出含有STV11-R(抗)材料1份;日本粳型材料该位点均为STV11-S(感);群体A和B中分别筛选出粳稻背景STV11-R型材料24份和6份。  相似文献   
64.
65.
以丙酮、乙醇及水作溶剂,研究了黄花蒿全株干粉的3种溶剂提取物及其提取物不同浓度对菜蚜的触杀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对蚜虫都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浓度升高杀虫时间缩短。LD50结果说明丙酮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最强,乙醇提取物次之,最次是水提取物。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杀效果和胃毒效果,表明黄花蒿各提取物均是触杀效果高于胃毒作用。  相似文献   
66.
为践行绿色植保理念,推动胡杨河市农药减量控害,研究棉铃虫在新型种植模式(稀-早-优)下的诱控技术.以性诱、灯诱、食诱为主体,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助,开展棉铃虫的理化诱控集成技术研究.结果显示,理化防控区棉田落卵量较对照区降低,新增蕾铃被害率降低,防治成本较常规化学防治区降低909元/hm2.然而,理化诱控技术单一使用较为容易,如何与化学防治集成需进一步探索.因此,在新型种植模式下,理化诱控集成技术可以更好地防治棉铃虫,保护天敌,调控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7.
彭娜  彭先启  乐敏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12):2942-2953
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这限制了人们对99%未知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而研究表明,那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未能被纯培养的微生物才是未知微生物的主体。微生物培养组学探索利用多种培养条件和长时间的培养,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和16S核糖体RNA(rRNA)测序可以大规模鉴定各种微生物,同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未知微生物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在反刍动物胃肠道、禽类盲肠及家畜鼻腔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探讨将动物体内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应用于动物疾病防治领域的可行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法,尽管该培养组学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方面,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已经逐渐成为发展兽医微生物学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8.
品种是影响养猪生产中的最重要因素,猪育种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文章从育种素材筛选、育种方案设计、育种方法选择、品种审定以及扩群产业化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育种经验提出相应猪育种建议。  相似文献   
69.
调节播期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民勤向日葵菌核病发生严重区进行了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程度逐步降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期为5月20日时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率较低,为6%;产量最高,为3 727.3 kg/hm~2。说明调节播期可以减轻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危害,5月20日左右为最适播期。  相似文献   
70.
李娜  卢勇 《古今农业》2015,(2):56-64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称著于世,北宋之前,以北流为主,南宋时起,改道南泛,清咸丰五年之后,复北流。南泛期间,在黄淮大平原上来回滚动,对砀山河段变迁的考证,印证了河道多次变迁。黄河河道在黄淮地区的变迁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灾频繁、摧屋毁稼,沙灾伴之、破坏环境,淹没城市、城址变迁,治理黄河、建设河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