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20篇
  免费   22561篇
  国内免费   33050篇
林业   20009篇
农学   23159篇
基础科学   16109篇
  43447篇
综合类   65416篇
农作物   11676篇
水产渔业   9501篇
畜牧兽医   23285篇
园艺   6349篇
植物保护   12080篇
  2024年   953篇
  2023年   2065篇
  2022年   4135篇
  2021年   5397篇
  2020年   6276篇
  2019年   9201篇
  2018年   7908篇
  2017年   9758篇
  2016年   9790篇
  2015年   11139篇
  2014年   10472篇
  2013年   12131篇
  2012年   13209篇
  2011年   12974篇
  2010年   11936篇
  2009年   10936篇
  2008年   9496篇
  2007年   9917篇
  2006年   9222篇
  2005年   8396篇
  2004年   5001篇
  2003年   4469篇
  2002年   3951篇
  2001年   3651篇
  2000年   3663篇
  1999年   4059篇
  1998年   3601篇
  1997年   3286篇
  1996年   3008篇
  1995年   2889篇
  1994年   2734篇
  1993年   2403篇
  1992年   2184篇
  1991年   1875篇
  1990年   1518篇
  1989年   1289篇
  1988年   1041篇
  1987年   702篇
  1986年   555篇
  1985年   299篇
  1984年   261篇
  1983年   243篇
  1982年   241篇
  1981年   273篇
  1980年   215篇
  1979年   163篇
  1978年   139篇
  1975年   117篇
  1965年   143篇
  1964年   1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以铺散诸葛菜的叶柄及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了不同的再生方式。在6-BA 和NAA 配合使用的MS 培养基上, 叶柄和叶片外植体有高的成芽率, 具有强的器官再生能力。在2,4-D 与6-BA、NAA 结合的培养基上, 叶柄和叶片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在含6-BA 的培养基上也易于分化。叶柄、叶片再生的芽和经愈伤组织分化而得来的芽快速繁殖后, 在生根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研究表明铺散诸葛菜具有极强的器官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62.
球根海棠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球根海棠外植体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诱导不定芽和胚状体, 经间接途径和直接途径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均很高, 体细胞胚为单细胞起源或多细胞起源。以再生嫩叶为继代中间体, 在较高温度(28 ℃) 下诱导, 可建立高效扩繁体系。纵切芽丛继代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继代半年后几乎完全丧失分化能力, 发生激素驯化作用, 而且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已发生广泛变异。  相似文献   
963.
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糯米糍’荔枝果实在3 ℃和0 ℃条件下果皮的色泽和花色素苷及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果实在0 ℃下14 d 时褐变指数迅速增大, 21 d 时已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在冷藏过程中, 果皮的色泽指标a、L、C 值及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0 ℃下比3 ℃下降快。0 ℃下14~21 d , a、L、C 值分别下降了27.95 %、33.58 %和58.47 % , 而21 d 时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依次为采收时的18.08 %、35.99 %和41.64 %。说明冷害加速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化, 促进了褐变进程的发生。果皮a、L、C 值与褐变指数、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 < 0.05) ,采用自动测色色度计可真实地反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964.
中国18 省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5 个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1Va700、LA1033 和L3708为鉴别寄主, 对我国18 省、市、自治区的番茄晚疫病菌201 个纯化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8 个小种, 即生理小种T0、T1、T1 ,2 、T1 ,2 ,3 、T1 ,2 ,3 ,4 、T1 ,4 、T1 ,2 ,4 和T3。其中, 小种T1 和T1 , 2是主流小种, 地理分布最广和发生频率最高, 分别在13 和11 个省市出现, 占样本总数的28.8 %和28.4 %;其次是小种T0 和T1 ,2 ,3 , 分别在8 和7 个省市出现, 分别占1819 %和819 %; 再其次是小1 ,2 ,3 ,4 , 在4个省市有发生, 占710 %; 小种T1 ,2 ,4 、T1 ,4 和T3 分布均少, 仅在1~2 个省市发生, 分别占3.0 %、2.5 %和2.5 %。这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为番茄晚疫病的抗源材料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5.
 以活体种子根为材料, 采用放线菌酮预处理, 直接获得了清晰的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 - 分带。黄瓜前中期染色体的长度介于3~8μm , 单套染色体组具有21 条稳定的C - 带, 包括12 条末端带、7 条着丝点带、1 条中间带和1 条随体带。还探讨了影响前中期C - 分带制备的关键因素, 提出了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 - 分带的实用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966.
七种与小麦近缘的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7种与小麦近缘的多年生野生植物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 kamoji和R. tsukushiensi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抗性的生化机制.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其逐步回归方程为:rm=-0.0198 0.1930X脯氨酸** 0.3350X蛋氨酸* ;总酚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丁布含量与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1**,p<0.01).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蛋氨酸及高含量的丁布是小麦近缘多年生野生物种抗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967.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钻蛀行为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的转移、钻蛀和产卵行为以及取食选择性,并根据其行为特性,制订合理的药剂喷施方法.结果表明,二化螟90%以上的卵产在茭白的叶片上,其余部分产在叶鞘上.产卵的主要叶位是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超过50%的卵块集中在叶片距叶枕0~60cm的部位.幼虫孵化后,蚁螟蛀入的部位一般在叶枕以下的叶鞘内侧,多集中于倒四、倒五叶鞘.2龄后开始钻蛀内侧叶鞘,并蛀入茭白茎的内芯,二化螟幼虫在茭白植株上通常从叶片转移到叶鞘进行钻蛀危害.幼虫嗜食茭白茎部,其次为茭白果肉和叶鞘,对叶片几乎不取食.使用叶鞘喷施杀虫可达到对茭白进行全株喷雾同样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40%~50%的用药量,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68.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对多菌灵(MBC)敏感性表型呈多样性,即存在MBCS、MBCLRLR、MBCHRHR和MBCVHR表型.而对乙霉威(DIE)则只检测到DIES和DIEHR表型.MBCS、MBCLR和MBCHR菌株中除JD2-3菌株为DIES外,其余菌株均为DIEHR,MBCVHR菌株对DIE表现为DIES.MBC和DIE之间存在典型的负相关交互抗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表型为MBCVHRDIES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型为MBCHRDIEH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在第200位,由Phe(TTC)突变为Tyr(TAC);而表型为MBCSDIES和MBCLRDIEHR的菌株在所扩增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中未发生突变.初步表明,β-微管蛋白基因198和200位氨基酸的突变是引起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呈多样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69.
笔者采用Y型管嗅觉仪法和培养皿法,研究菜蛾绒茧蜂 Cotesia plutellae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并探讨学习经历对菜蛾绒茧蜂寻找寄主能力的影响,以及触角在寄主定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0.
牛奶子锈病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牛奶子上发现了牛奶子锈病,经鉴定,该锈病为牛奶子春孢锈菌Aecidiumelaeagni-umbellatae Diet.其病株率100%、病叶率26%,叶片枯斑、脱落和削弱树势.在牛奶子锈病菌上采集到自然重寄生菌,经鉴定为Tuberculina sp.,该重寄生菌为国内外首次发现.重寄生菌寄生于牛奶子锈菌春孢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笔者对牛奶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牛奶子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与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