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53篇 |
免费 | 901篇 |
国内免费 | 182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95篇 |
农学 | 1482篇 |
基础科学 | 1196篇 |
2250篇 | |
综合类 | 6620篇 |
农作物 | 989篇 |
水产渔业 | 720篇 |
畜牧兽医 | 2383篇 |
园艺 | 937篇 |
植物保护 | 9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816篇 |
2021年 | 876篇 |
2020年 | 883篇 |
2019年 | 801篇 |
2018年 | 584篇 |
2017年 | 796篇 |
2016年 | 680篇 |
2015年 | 872篇 |
2014年 | 935篇 |
2013年 | 1031篇 |
2012年 | 1358篇 |
2011年 | 1397篇 |
2010年 | 1332篇 |
2009年 | 1164篇 |
2008年 | 1033篇 |
2007年 | 946篇 |
2006年 | 714篇 |
2005年 | 567篇 |
2004年 | 312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0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52.
53.
54.
55.
对酸奶中的霉菌酵母菌同时采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系统与国标法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检测数据.本实验利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系统的霉菌酵母检测试剂瓶对市售酸奶及阳性添加样品采用半定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快速检测,能快速地检测到目标菌存在,继而给系统提前预警.结果表明,当霉菌酵母菌含量在10~3.5×105CFU/mL时,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方法在1.8~33h内预警.当平板计数法的检测结果小于10CFU/mL时,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均大于33h,在仪器设置运行48h内未出现预警现象.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国标平板法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当吻合.应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快速便捷,对酸奶产品中霉菌酵母菌进行监测,其检测速度和灵敏度均能满足工厂实验室的快速筛选检测,还利于产品的关键控制点的监测. 相似文献
56.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混播草地牧草为材料,按照90%苜蓿+10%鸭茅、70%苜蓿+30%鸭茅、50%苜蓿+50%鸭茅的比例进行青贮,通过分析对比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感官青贮效果等,以期优化最佳混合青贮的豆∶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和鸭茅混合青贮后,气味、质地、色泽感官评定均为优良,且pH呈下降趋势,青贮效果优于苜蓿和鸭茅的单独青贮。混合青贮降低了苜蓿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36.4%,鸭茅青贮中乙酸、丙酸的含量明显下降;提高了苜蓿青贮中乳酸的含量,有效抑制了丁酸的产生,苜蓿+鸭茅饲草混贮比例为7∶3和5∶5处理结果未检测出丁酸。3个混合青贮组合的粗蛋白含量高出鸭茅单贮31.9%,酸性洗涤纤维低于鸭茅青贮12.6%。在青贮发酵过程中,苜蓿+鸭茅以7∶3比例混合青贮,有利于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57.
58.
王蕾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9,(3):133-139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到多个过程的共同作用。这些过程对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造成压力,认知负荷过大,是造成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熟练的写作者处理压力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通过练习降低低层次过程的认知压力,或者通过中央执行系统对认知注意进行分配。除此以外,增加备用的认知资源系统,通过长时工作记忆对长期记忆内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也是一个有效的处理压力的方式。文中从认知的角度对工作记忆在写作中的作用和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二语写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59.
作者综述了目前已经发现并证明的与羊毛经济性状相关的多个重要基因,包括着色基因(pigmentation)、角蛋白基因(keratin genes)和无毛基因(hairless gene)及其他影响因子等,旨在为绵羊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