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52篇 |
免费 | 993篇 |
国内免费 | 13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35篇 |
农学 | 706篇 |
基础科学 | 568篇 |
1558篇 | |
综合类 | 7460篇 |
农作物 | 1136篇 |
水产渔业 | 849篇 |
畜牧兽医 | 2239篇 |
园艺 | 1289篇 |
植物保护 | 6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334篇 |
2022年 | 741篇 |
2021年 | 730篇 |
2020年 | 638篇 |
2019年 | 684篇 |
2018年 | 475篇 |
2017年 | 783篇 |
2016年 | 526篇 |
2015年 | 678篇 |
2014年 | 723篇 |
2013年 | 890篇 |
2012年 | 1305篇 |
2011年 | 1275篇 |
2010年 | 1214篇 |
2009年 | 1130篇 |
2008年 | 1092篇 |
2007年 | 998篇 |
2006年 | 883篇 |
2005年 | 662篇 |
2004年 | 441篇 |
2003年 | 248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244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对7 945窝大白母猪妊娠周期、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畸形数、死仔数、木乃伊及死胎数9个繁殖性状进行了最小二乘分析,分析了胎次、配种季节及妊娠周期分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动物模型REML(约束最大似然)方法估计动物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胎次对畸形数(P=0.2619)和木乃伊(P=0.4639)影响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繁殖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配种季节对妊娠周期、产活仔数、弱仔数、木乃伊、死仔数及健仔数影响极显著(P <0.01),对畸形数(P=0.3993)影响不显著(P> 0.05),对总产仔数和死胎数影响显著(P <0.05).妊娠周期对木乃伊影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妊娠周期遗传力最高,为0.34,其他繁殖性状遗传力都低于0.2,为低遗传力性状.总产仔数与妊娠周期之间存在负遗传相关(rg=-0.10),与产活仔数及健仔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都超过0.80.妊娠周期与其他繁殖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较小,最高的为妊娠周期与畸形数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17.由此得出结论,妊娠周期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妊娠周期不仅受到胎次、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总产仔数等繁殖性状的影响,妊娠周期可作为养猪生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92.
β防御素是猪体内分泌的一类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中,在抵抗病原入侵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猪β防御素对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并且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残留等优点,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研究表明,猪β防御素的表达与个体抗病力正相关,增加内源性防御素表达或直接摄入外源性防御素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促进生长。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益生菌、病原微生物等外源刺激皆可影响β防御素的表达。随着防御素相关研究的深入,将有望解决养猪生产中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介绍了猪β防御素的结构特征、表达特异性及生物学功能,主要综述了外源刺激对β防御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步说明外源β防御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仔猪生产中的效果,旨在为猪β防御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生猪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旨在研究牛至精油(oregano essential oil,OEO)与莫能菌素(monensin,MON)对荷斯坦犊牛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前期阶段选用了体重相近((41.31±2.23)kg),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初生犊牛8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头,采用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全脂牛乳和颗粒饲料,其他3个试验组在饲喂全脂牛乳和颗粒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4 g·kg-1牛至精油、3.6 g·kg-1莫能菌素和7.6 g·kg-1牛至精油和莫能菌素的混合物,饲喂至56、70日龄时,从每组中选取6头体重相近的公犊,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指标,并通过口腔导管的形式采集犊牛的瘤胃液,检测消化酶活性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添加牛至精油显著提高了56日龄犊牛血清中TP、SOD、GSH和GSH-Px的浓度(P ≤ 0.05);莫能菌素对56、70日龄犊牛BUN浓度有降低的趋势(P<0.10)。2)牛至精油显著降低了56、70日龄犊牛瘤胃中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提高了白色瘤胃球菌的数量(P ≤ 0.05);莫能菌素显著降低了56、70日龄犊牛瘤胃中原虫的数量(P ≤ 0.05),并有降低白色瘤胃球菌数量的趋势(P<0.10),在56日龄时,莫能菌素有降低犊牛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数量的趋势(P<0.10);牛至精油和莫能菌素对56、70日龄犊牛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56日龄时,牛至精油和莫能菌素对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有交互作用的趋势(P<0.10),而在70日龄时则呈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3)牛至精油和莫能菌素对56、70日龄犊牛瘤胃中胃蛋白酶浓度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提高犊牛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莫能菌素在抑制瘤胃内原虫数量上强于牛至精油,牛至精油对提高主要蛋白质降解菌数量的作用效果优于莫能菌素。总之,牛至精油可改善犊牛的健康状况以及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牛至精油作为天然植物抗生素可替代犊牛期预防性治疗的其他类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猪雷极氏普罗菲登斯菌(P.rettgeri)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16SrRNA基因系统进化关系,从发生严重腹泻、血便的哺乳仔猪群的内脏器官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P.rettgeri。小鼠攻毒试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试验小鼠有较强致病力,哺乳仔猪回归试验可复制出与临床上相似的典型症状,并从发病死亡小鼠及哺乳仔猪中分离到攻毒菌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雷极氏普罗菲登斯菌系统进化关系最为密切,其16SrRNA基因序列与雷极氏普罗菲登斯菌代表菌株的同源性在97.3%~99.6%之间。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头孢吡肟、阿莫西林、链霉素、氨曲南、诺氟沙星、左氟沙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米诺环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多数药物敏感。首次报道了雷极氏普罗菲登斯菌可以引起哺乳仔猪严重腹泻,提示在仔猪腹泻中应注意该菌感染的诊断、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95.
基于SRAP标记,以遗传关系和表型差异大的菊苣亲本PI 651947和PI 652007杂交获得的84个F1单株为作图群体,进行连锁图谱的构建。采用Map Manager QTX b2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分别构建了PI 651947和PI 652007的分子连锁框架图,共获得77个SRAP标记,其中父本遗传图谱涉及4个连锁群,包含19个标记,图谱总长为450.9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3.7 cM。母本遗传图谱涉及13个连锁群,包含58个标记,图谱总长为1404.8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4.2 cM。研究结果可为菊苣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奠定基础,为菊苣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6.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油酸乙酯 :伊维菌素 :水=26 :12 :7: 2: 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 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 ℃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应用连续组织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使用3种抗体: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分别对新生羔羊瘤胃内的所有神经元、氮能和胆碱能神经元进行定位分析。结果:PGP9.5、NOS和AChE阳性反应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中。阳性神经元胞体在黏膜下未发现,但成群出现在肌间神经节内。阳性神经元胞体数目PGP9.5最多,其次是胆碱能,氮能最少。阳性神经纤维成簇分布在神经节内和节间形成神经束,并且延伸到环纵肌内。阳性神经纤维密度PGP9.5最多,其次是氮能,胆碱能最少。另外,一些阳性神经纤维经常围绕在血管周围,甚至延伸入瘤胃上皮。PGP9.5、NOS和AChE神经元和纤维在新生羔羊瘤胃内有广泛的分布,该结果提示其分布模式可能与功能的适应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氮沉积和养分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饲粮配比和减少环境负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选用5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8月龄的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7.60%(组1)、9.49%(组2)、11.29%(组3)、11.56%(组4)和14.96%(组5)的饲粮,饲粮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羊进行19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14d,正试期5d。正试期从每组选择5只试验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羊在代谢笼中单笼饲养,采用全收粪尿法连续收集5d粪便,并采集饲粮样品。结果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粪干物质排放量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氮摄入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组3的氮沉积率极显著高于组1(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粪氮排放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2与组1、组3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粪钙排放量以组3最低(5.04g/d),且极显著低于组5(P<0.01);粪磷排放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1、组2、组3极显著低于组5(P<0.01),组4显著低于组5(P<0.05)。4)尿氮排放量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2与组1、组3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尿钙排放量以组3最低,为1.18g/d,比组1、组5分别降低0.53和0.78g/d;尿磷排放量组1显著低于组5(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粪尿氮排放总量组5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粪尿钙排放总量组3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粪尿磷排放总量组1、组2极显著低于组5(P<0.01)。6)粪氮占比为72.44%~42.06%,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尿氮占比为27.56%~57.94%,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粪、尿钙和磷占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1.29%时,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氮沉积最佳,粪尿钙排放总量最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7.06%~11.56%)时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粪尿磷排放总量无显著影响;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对钙、磷的排放以从粪中排放为主,多余的氮则主要从尿中以尿氮的形式排出。 相似文献
99.
本试验利用微滴、微穴和平板培养系统对徒手克隆(hand-made clone,HMC)重组胚进行体外培养;采用了40% EG(ethylene glycol,EG)、25% EG+25% DMSO(dimethylsulphoxide,DMSO) 和20% EG+20% DMSO+0.5 mol/L蔗糖作为玻璃化冷冻液对HMC囊胚进行了超低温冷冻;并且比较了HMC与传统核移植的胚胎生产效率及囊胚冷冻存活率。结果表明,微穴系统的卵裂率要显著高于平板系统(P<0.05),极显著高于微滴系统(P<0.01);且微穴系统的囊胚率(40.0%)极显著高于平板(19.8%)和微滴系统(8.3%)(P<0.01)。采用20% EG+20% DMSO+0.5 mol/L蔗糖作为冷冻保护剂时HMC囊胚存活率极显著高于40% EG(P<0.01);HMC重组胚的融合率和囊胚率均高于传统核移植法(P<0.05;P<0.01),而HMC囊胚的冷冻存活率与传统核移植生产的囊胚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水牛HMC可以替代传统核移植法生产克隆胚胎,微穴体系最适合水牛HMC胚胎的体外培养,且采用20% EG+20% DMSO+0.5 mol/L蔗糖对HMC囊胚进行玻璃化冷冻可以取得良好的冷冻效果。 相似文献
100.
选取泌乳期高产和低产奶牛各18头。高产和低产中各随机选取9头在日粮中添加纤维素复合酶,添加量为0.1kg/t精料;其余18头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为2kg/t精料。结果显示,高产组饲喂纤维素复合酶的奶牛试验期第35天时产奶量显著高于饲喂酵母培养物的奶牛(P=0.024),低产组饲喂纤维素复合酶的奶牛试验期内产奶量呈稳步上升趋势;高产组饲喂纤维素复合酶的奶牛乳脂率在试验期28天显著高于同组中饲喂酵母培养物的奶牛(P=0.022),乳蛋白率在试验第7天(P=0.044)和第28天(P=0.018)显著高于同组中饲喂酵母培养物的奶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