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51篇
  免费   17804篇
  国内免费   28518篇
林业   7739篇
农学   7197篇
基础科学   8379篇
  34306篇
综合类   29894篇
农作物   6175篇
水产渔业   5923篇
畜牧兽医   7823篇
园艺   2542篇
植物保护   6295篇
  2024年   1006篇
  2023年   1067篇
  2022年   1409篇
  2021年   1281篇
  2020年   2874篇
  2019年   6301篇
  2018年   6073篇
  2017年   6881篇
  2016年   7680篇
  2015年   7747篇
  2014年   6775篇
  2013年   7079篇
  2012年   6952篇
  2011年   5853篇
  2010年   4794篇
  2009年   4291篇
  2008年   3194篇
  2007年   3293篇
  2006年   2976篇
  2005年   2665篇
  2004年   2596篇
  2003年   2303篇
  2002年   1997篇
  2001年   1640篇
  2000年   1370篇
  1999年   1404篇
  1998年   1309篇
  1997年   1287篇
  1996年   1146篇
  1995年   1201篇
  1994年   1183篇
  1993年   938篇
  1992年   954篇
  1991年   804篇
  1990年   620篇
  1989年   608篇
  1988年   541篇
  1987年   393篇
  1986年   404篇
  1985年   213篇
  1984年   197篇
  1983年   190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31篇
  1980年   193篇
  1979年   151篇
  1978年   132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桃蚜体色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根据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体色将其分成黄绿色型、红色型和褐色型等三种体色生物型。三种体色生物型比较稳定,可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测定表明,各体色生物型不仅体色有差别而且形态上也有一定区别。三种生物型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以褐色型最为抗高温、抗低温,但在适温15—25℃的范围内γm比其它两型都要小;相反,黄绿色型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最小,但在适温范围内γm最大;而红色型则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2.
小麦假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孢身具2—8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9—38×6—18微米,多具喙,喙不分枝,具0—4个隔膜。在人工培养下,病菌形态变化较大。在乳熟至蜡熟期接种,25℃下保湿36小时,潜育期3天。鉴定该病原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种子带菌与田间发病无直接相关性。药剂拌种无效。  相似文献   
123.
对 ACh E的 K m、Vmax和 Ki值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小菜蛾和绒茧蜂对甲胺磷和甲基异柳磷的抗性与 ACh E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有关。田间监测结果表明 ,每年 9月至次年 2月期间 ,由于田间杀虫剂选择压较高 ,小菜蛾 ACh E对有机磷较不敏感 ,而在每年的 6月至 8月期间 ,ACh E敏感性有所升高 ,达到全年的最高点。寄生于同一虫源的绒茧蜂 ACh E敏感性的变化也呈明显的相关性。绒茧蜂 ACh E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菜蛾 ,尚未达到高度不敏感水平。当田间选择压极高时 ,可导致小菜蛾 ACh E呈高度不敏感 ,此时绒茧蜂 ACh E也表现出较高的不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4.
荔枝害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栽培品种NC89为对照,通过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转双基因抗虫烟草对烟夜蛾和小地老虎幼虫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转双基因抗虫烟草对烟夜蛾幼虫具有稳定的杀虫作用,取食后2-3d死亡,死亡率达100%,不同龄期间表现一致;对小地老虎幼虫个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其抗性随龄期的增加而减弱,1龄死亡率为48%,2龄为28%,3龄以后死亡率为0,但对各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5.
乳化剂对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 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乳化剂的种类、用量、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和结构对水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种类选定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水乳剂的粒径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小,粒径分布范围变窄,稳定性增强,粒径大小可作为筛选乳化剂最佳用量的指标;乳化剂的HLB值与水乳剂的粒径及粒径分布范围关系密切;乳化剂的结构和水乳剂的乳液抗聚并性存在相关性,适当增加亲油性的饱和碳链长度,有助于提高水乳剂的乳液抗聚并性,进而获得稳定的水乳剂配方。  相似文献   
126.
作者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齐墩螨素对不同龄期棉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48h和96h对初孵、1龄、3龄、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141、0.049、0.58、1.14和0.005、0.021、0.64、1.13μg/g,同时还观察到1龄幼虫经处理96h后幼虫体长抑制率与药剂浓度成正相关,当药剂浓度为0.00625、0.0125、0.025和0.05μg/g时,体长抑制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127.
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为明确其在新疆的空间分布,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取样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成虫、卵块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及幼虫的序贯抽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空间格局的聚块性指标均大于1,空间分布型为普通群聚型;对低龄幼虫进行序贯抽样,当防治阈值为50头/样方、置信水平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d1=50n+81n和d0=50n-81n,当百株虫量达到756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8.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9.
山楂叶螨抗药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载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山西省忻州、晋中、运城地区山楂叶螨种群对9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忻州地区种群对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表现中抗,抗性指数FR分别为17.79和31.93倍,对水胺硫磷和毒死蜱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7.74和5.35倍;晋中地区种群对水胺硫磷、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均表现中抗,FR值为22.42~33.00倍,而运城地区种群对这3种药剂产生了高抗,FR值分别为135.05、41.53和1714.01倍;运城地区种群对毒死蜱表现中抗,FR值为34.49倍;晋中和运城地区种群对双甲脒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5.15和6.89倍;3个种群对阿维菌素、苯丁锡、三唑锡和四螨嗪仍相对敏感.混配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1:10、1:5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1:10组合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9.63~363.30,其中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和1:10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组合是比较理想的混配组合.  相似文献   
130.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