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40篇 |
免费 | 1776篇 |
国内免费 | 32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49篇 |
农学 | 3552篇 |
基础科学 | 2356篇 |
4098篇 | |
综合类 | 12065篇 |
农作物 | 2061篇 |
水产渔业 | 1737篇 |
畜牧兽医 | 4732篇 |
园艺 | 1423篇 |
植物保护 | 18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5篇 |
2023年 | 462篇 |
2022年 | 1127篇 |
2021年 | 1321篇 |
2020年 | 1306篇 |
2019年 | 1267篇 |
2018年 | 828篇 |
2017年 | 1336篇 |
2016年 | 1080篇 |
2015年 | 1382篇 |
2014年 | 1475篇 |
2013年 | 1658篇 |
2012年 | 2177篇 |
2011年 | 2420篇 |
2010年 | 2134篇 |
2009年 | 1992篇 |
2008年 | 1885篇 |
2007年 | 1773篇 |
2006年 | 1535篇 |
2005年 | 1347篇 |
2004年 | 752篇 |
2003年 | 759篇 |
2002年 | 995篇 |
2001年 | 872篇 |
2000年 | 801篇 |
1999年 | 688篇 |
1998年 | 493篇 |
1997年 | 445篇 |
1996年 | 403篇 |
1995年 | 337篇 |
1994年 | 360篇 |
1993年 | 301篇 |
1992年 | 246篇 |
1991年 | 236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68篇 |
1988年 | 120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3篇 |
195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82.
本试验选用五龙鹅蛋用系与快长系各150只进行网床育肥试验,测定血浆总蛋白质含量,并进行PAGE电泳。结果显示:初生雏鹅血浆总蛋白质含量较高,随着日龄(1~90 d)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以对数函数和抛物线函数分段拟合效果较佳,R2为0.9445、0.9568;血浆总蛋白质含量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品系间差异显著。PAGE电泳结果表明:血浆中蛋白质种类在品系、性别间没有差异,随日龄的增加亦没有条带变化。清蛋白含量的变化是引起血浆总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不同生境下陌上菜的形态解剖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采用GMA切片等方法对不同生境下陌上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陌上菜种苗发育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种子及种苗需浸水萌发及发育,具下胚轴毛,胚根发育迟缓。成株的营养器官兼具水生及陆生植物的结构特征:完全陆生的植株和湿生植株的气生部位具有较厚角质层,发达的机械组织及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完全水生的植株和湿生植株浸水部位的角质层和机械组织不发达,但通气组织非常发达。生殖器官:完全陆生和湿生的植株具有闭锁和开放2种类型的花,而完全水生的植株仅具闭锁花,从而保证了这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下均能正常结实。此外,陌上菜具有特立中央胎座。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陌上菜在不同生境下种苗发育、营养器官及生殖器官结构的变化,完善了陌上菜的形态学,为进一步研究母草科的系统学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规模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9套试剂盒,检测了7种能引起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传染病,对来自有繁殖障碍症状的305场次进行猪瘟(HC)抗原检测,并对包括这305场次在内的978个猪场(次)病例的6346份血清样品及52698份田间血清样品进行HC、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伪狂犬病(PR)、日本乙型脑炎(JE)、细小病毒感染(DPV)、猪衣原体病(Chla)、布鲁氏菌病(Bruc)等7种传染病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在有繁殖障碍症状的猪场,HC抗原检出率高达61.97%,并且在不使用疫苗的情况下,PR3RS、PR、JE、Chla和PPV的抗体阳性场分别为49.42%、34.29%、12.72%、31.71%、和48.08%。HC和:PR交叉感染率达23.81%;HC和:PRRS交叉感染率为9.52%,PR和PRRS交叉感染率高达59.65%;另外JE、PPV也同HC、PR、PRRS存在部分交叉感染。不使用疫苗的田间血清样品的PRRS、PR的抗体阳性率也高。HC与PRRS.PR、Chla、JE和PPV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感染可能是引起繁殖障碍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加强综合防制,优化免疫程序、把握引种关、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防制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旨在通过测定基因组选择选留的大白公猪的后裔生产性能,探究基因组选择实际育种效果。本研究选用913头大白猪构建参考群体,利用ssGBLUP对新出生的823头大白公猪在去势前进行第一次基因组评估,待生产性能测定后进行第二次基因组评估,最终选留10头性能差异显著的公猪留种,比较其后代生长性状表型和育种值及综合选择指数差异。结果表明,两次基因组遗传评估,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活体背膘厚和总产仔数3个性状基因组育种值(GEBV)估计准确性分别由0.56、0.67和0.64提高至0.73、0.73和0.67,两次基因组选择基因组母系指数相关系数为0.82,表明在去势前进行公猪基因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实现种猪早期选择。根据各性状GEBV和基因组母系指数,10头公猪被划分为高、低生产性能组,后裔测定成绩表明,两组公猪后代100 kg体重日龄表型均值之差为2.58 d,育种值之差为3.08 d,100 kg活体背膘厚表型均值之差为1.15 mm,育种值之差为1.03 mm,综合母系指数均值之差为9.3,除后代100 kg体重日龄表型均值之差外,其他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本研究证明,在基因组评估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公猪其后代在表型值和育种值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基因组选择能够挑选出优秀种公猪,可将其遗传优势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86.
青脚白羽鸡测交羽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脚白羽鸡是近年来选育出的新品种,为了利用好该鸡种优良的种质特性,试验中用其他优良鸡种与其测交,以期使更多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甚至超过双亲,将杂交优势在生产中加以利用。目前的试验结果表明,以青脚白羽鸡作母本、川东大黑鸡作父本的测交组合经济性状效果最好,其测交的羽色遗传效应较复杂,认真研究该遗传效应,对于丰富遗传育种理论和指导育种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以培养代料含马铃薯渣的凤尾菇菌糠、小白侧耳菌糠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中植酸酶及β-葡聚糖酶的酶活。凤尾菇菌糠植酸酶酶活在pH2.5下为0.0822U/g,在pH5.2下为0.0786U/g。小白侧耳菌糠植酸酶酶活在pH2.5下为0.1052U/g,在pH5.2下为0.1027U/g。凤尾菇菌糠β-葡聚糖酶酶活0.0260U/g,侧耳β-葡聚糖酶酶活为0.0354U/g。结果表明,加入马铃薯渣做培养代料的凤尾菇、小白侧耳菌糠具有一定的饲用酶活性,用其作禽畜饲料加工时,可适量减少饲用酶的加入量,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88.
Zhang Q Li D Liu X Liu Z Cai X Wu G Qi S Yang S Yan X Shang Y He J Ma J Li J Ma W Han R Liu X Zhang J Xie Q Zhang Z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8,85(2):368-371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virus strain Asia-1 China/2005,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2005 epidemic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strain is not host restricted, and could not only cause FMD in cattle and sheep but also in pigs by either inoculation or direct contact. 相似文献
89.
麻具有药用、轻纺、保健、造纸、制作药烟、蜜源等多种经济价值.新疆塔里木盆地两河(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流域是野生麻(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白麻P.pictum、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的主要产区,其中大叶白麻分布广,面积大,储量多.按有关分类方法,将野生麻资源划分为6个群系12个群丛.野生麻分布面积23.56万hm2,有麻面积18.12万hm2,其中大叶白麻占99.51%;白麻占0.49%.鲜麻总产量59.35万t,折合干麻总产量24.41万t.为更好的利用野生麻资源,在对其种类、分布、面积、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麻的开发前景、野生麻田的保护管理及改良培育、人工麻田的建立、科技攻关5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0.
Du YH Jia RY Yin ZQ Pu ZH Chen J Yang F Zhang YQ Lu Y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8,157(1-2):144-148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nd the acetic ether extract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oil against Sarcoptes scabiei var. cuniculi larvae was tested in vitro. A complementary log-log (CLL)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toxicity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all test time points,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activity against the larvae of S. scabiei var. cuniculi, while the activities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nd the acetic ether extract were similar. The activities of both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and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gainst the larvae showed the relation of time and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1.3muL/mL) was about three times that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 (4.1muL/mL) at 24h post-treatment.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500.0muL/mL, the median lethal time (LT(50))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and the chloroform extract was 8.4 and 9.6h,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