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63篇
  免费   1309篇
  国内免费   2349篇
林业   5775篇
农学   3662篇
基础科学   1830篇
  5304篇
综合类   9362篇
农作物   3488篇
水产渔业   3044篇
畜牧兽医   4122篇
园艺   2099篇
植物保护   3035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730篇
  2021年   879篇
  2020年   848篇
  2019年   870篇
  2018年   3263篇
  2017年   3608篇
  2016年   1911篇
  2015年   1066篇
  2014年   1099篇
  2013年   1235篇
  2012年   2371篇
  2011年   3885篇
  2010年   3689篇
  2009年   2684篇
  2008年   2673篇
  2007年   2848篇
  2006年   1134篇
  2005年   999篇
  2004年   639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889篇
  2001年   726篇
  2000年   619篇
  1999年   348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8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分别以30Gy/h、1.25Gy/h、0.125Gy/h、0.0625Gy/h和0.0417Gy/h剂量率水平,利用30Gy^60Co-γ射线对小麦种子进行辐射处理。考查M1代的株高、根系长、有效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分析剂量率因素对低剂量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剂量率是一个影响低剂量辐射的重要因素(2)当剂量率降至0.125Gy/h及其以下时,辐射处理小麦的各性状均明显高于对照,(3)小麦低剂量辐射的较适宜剂量率是0.0625Gy/h。  相似文献   
82.
[研究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共表达苦荞过敏蛋白的两个亚基,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包涵体复性研究和免疫学活性分析;[方法]用已构建的表达质pET-28a-TBa和pET-32m-TBb,共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利用双抗生素筛选法,获得稳定遗传的双质粒转化子,经IPTG诱导,两个基因在同一宿主菌中共表达,在共表达产物复性过程中,两个亚基互为分子伴侣,相互促进了蛋白质的重新正确折叠;[结果]表迭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ELISA检测表明:复性后的蛋白免疫学活性得到了提高;[结论]由此获得了有活性的蛋白质,并且建立了不相容双质粒共表达外源基因和包涵体复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大野荞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栽培荞麦的关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甜荞(Fagopyrumesculetun)和苦荞(F.tataricum)为对照,对大野荞(F.megaspartanium)不同收集系合计24份栽培和野生荞麦种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8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为3~6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条和4~5条,其特征谱带分别为GOT-2和GOT-1。而大野荞有3~6条,18个大野荞收集系可分为3类:类I,含甜荞特征谱5GOT-2,不含苦荞特征谱5GOT-1,绝大多数大野荞收集系(W1~W8、W10~W13、W15、W17、W18)是这种类型;类Ⅱ,含苦荞特征谱5GOT-1,但不含甜荞特征谱5GOT-2,仅包含原产湖北和湖南的收集系W9和W14;类Ⅲ为既含苦荞特征谱5GOT-1,也含甜荞特征谱5GOT-2,包含的大野荞收集系为原产湖南的W16。试验所用的3个荞麦种类(甜荞、苦荞、大野荞)几乎都含有谱带GOT-4和GOT-5。结果显示,大野荞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  相似文献   
84.
根据无乳链球菌的cfb基因和海豚链球菌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快速鉴别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扩增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可分别获得474、296bp的特异性片段,扩增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他常见鱼病原菌无特异性片段.该方法可实现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快速鉴别,具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基因组含量分别为3.2×10-3ng/μL的无乳链球菌和3.0×10-2ng/μL的海豚链球菌.对采集自广东与海南两省养殖罗非鱼病鱼的11份病原样品进行检测,均可获得474bp片段,测序与BLAST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到的序列均为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可从分子水平上确定这些样品为无乳链球菌,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5.
随着世界能源日益短缺,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概述海南主要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经济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探讨今后发展前景,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不同林层的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阔比数4个空间结构参数,结合空间结构单元距离尺度,研究了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更新层和乔木层(低林层、中林层和上林层)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和更新层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520、0.228,差异较大,乔木层混交度随林层增加而降低;乔木层和更新层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5、0.530,属于聚集分布,乔木层聚集强度随林层增加而降低;乔木层和更新层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93、0.511,各等级林木分布较均匀;乔木层平均开阔比数为0.713,处于开阔的光环境中;随着林层增加,大小比数呈下降趋势,开阔比数呈增加的趋势,大小比数与开阔比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参照木与4株最近相邻木的平均距离随林层增加呈递增趋势,但大部分相邻木分布在3m以内。  相似文献   
87.
文冠果花性状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冠果新品种鉴定确立DUS性状指标体系与判别方法的需要,以白花、红花两种遗传类型的花性状为研究对象,选择两个地区作对比,从多尺度分析了9个花朵性状、9个花序性状的差异性和相关关系。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花序性状比花朵性状稳定,白花花朵性状比红花花朵性状稳定;花性状的遗传变异大于在尺度上的变异;花性状的变异程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即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单花尺度、花序尺度、植株尺度、区域尺度。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花性状间相关性大于红花的;花朵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花序尺度的;北京花朵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辽宁的,辽宁花序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北京的。首次建立了花冠面积与花瓣长、花瓣宽的二元指数估计模型;建立了花序质量与花序基径、花序长的一元指数估计模型,花序质量与花序基径、花序长和花序宽的三元指数估计模型,给出的模型可用于性状评价、选优、可塑性研究等,为文冠果种质资源鉴别、分类和多目标选育优良品系与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为了选育耐低温草菇菌株,以草菇V23、V3552为亲本,采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两种方法对草菇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到耐低温的突变株;然后利用紫外灭活(20 W,30 cm,110 s)和热灭活(50℃ 3 min)的双亲灭活标记法对突变株进行化学融合,结果表明在400 g/L的PEG6000、pH 8.0、融合时间30 min和融合温度32℃的条件下融合率最高,达到0.517%, 共获得200个融合子。经过0℃低温筛选,最终获得15株草菇耐低温菌株,菌丝在0℃的耐冻能力提高了4.5倍。经出菇实验证明其子实体与出发菌株相比具有明显的耐低温性,液化现象明显推迟,说明该方法筛选出的菌株具有进一步应用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辐射减弱和O3胁迫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和遮荫网,开展了辐射减弱和O3胁迫的大田试验研究.实验设置4种处理:CK为野外大田组,T1为40%遮荫,T2为100 nL/LO3,T3为遮荫40%和100 nL/LO3的复合组.结果表明:T1和T3组冬小麦的生育期延长且推迟,T3组株高无明显变化;T2组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单株干物质重均降低,T3降幅最大;各组灌浆速率均降低,T3组降幅最大;T1和T3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穗重显著降低,T2组穗数无明显改变.由此可见,复合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接近40%遮荫;粒重降低主要是因为灌浆速率的降低,灌浆时间的影响较小;产量的降低主要是千粒重、穗数、穗重的降低,降幅最大,但小于两因子单独累加.  相似文献   
90.
小清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小清河流域地表水中4类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讨其可能的污染源,并通过计算风险商(RQs)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地表水有13种抗生素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甲氧苄啶的检出率为100%;20个采样点的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磺胺增效类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2.18~84.9、nd~1600、nd~845、1.88~3900 ng·L-1。高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下游,在水产养殖密集的下游区域检测到较高浓度的磺胺类和磺胺增效药甲氧苄啶,表明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废水仍是小清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3种抗生素中处于高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无风险等级的比例分别是38.5%、23.1%、38.5%,表明小清河流域部分水体抗生素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