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5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879篇
林业   535篇
农学   558篇
基础科学   443篇
  1018篇
综合类   4647篇
农作物   499篇
水产渔业   388篇
畜牧兽医   1838篇
园艺   777篇
植物保护   50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505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424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605篇
  2012年   755篇
  2011年   852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701篇
  2008年   713篇
  2007年   576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991.
电子鼻因具备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无损检测的特点,满足人们对肉与肉制品安全指标高效和高精确度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电子鼻技术的检测原理和其在硬件和软件系统方面的发展;从肉与肉制品的新鲜度检测、掺假检测、风味评价、病原微生物污染检测四个方向,对近年来电子鼻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突出了电子鼻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指出电子鼻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中面临的检测效果参差不齐,电子鼻仪器体积大、价格高昂,模型通用性和普及性不够等不足。最后,本文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对未来电子鼻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硬件系统方面提高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电极膜材料的性能,增强电子鼻耐用性和识别气味的灵敏度;软件系统方面不断探索引入新的模式识别算法,使电子鼻技术实现对气味更快、更准确的识别分析。  相似文献   
992.
根据高温催芽机促进水稻种子发芽机理,设计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发芽情况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时期秧苗素质(发芽率、出苗整齐度、干物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探明其与常规催芽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较高的处理(50℃和60℃)较对照种子根发根速度快,同时壮苗比例也有明显的提高;高温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有明显差异,地上部茎叶的分配比例(21.95%)要明显高于地下部根系(15.31%),更有利于促进秧苗地上部的生长.大田试验表明,60℃处理的水稻种子发芽率比对照下降5%,但壮苗率增加3.5%,田间出苗整齐,秧苗壮,成熟期水稻产量及其结构明显高于常规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993.
变量施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生产成本等优点,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难以获得变量施肥的处方图之外,缺乏闭环检测也是原因之一。闭环控制是实现变量施肥的关键之一,与间接测量排肥轴的转速相比,实时检测肥料的质量流量更为准确。本文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一种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颗粒肥料之间、颗粒肥料与空气、颗粒肥料与排肥管之间的摩擦和碰撞,颗粒肥料会携带一定量的电荷,因此本研究设计了环形电极来检测电荷强度,并利用电流放大电路输出感应电流。通过标定质量流量与感应电流的关系,获得了实时的肥料质量流量。搭建试验台对该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进行检测,试验台主要包括动态信号采集系统、肥料箱、电流放大器和环形电极传感器。以大颗粒尿素(CO(NH2)2)、过磷酸钙(Ca(H2PO4)2·H2O)和氯化钾(KCl)为研究对象,其平均容重分别为0.7、1.2、1.1g/cm3。根据施肥装置的物理参数,通过调整排肥轴转速可获得近似的目标质量流量,目标质量流量的范围是3~15g/s,增量为1g/s。对于每个质量流量,进行了4次重复。每次重复30s,施肥装置与信号采集系统同时启动。利用平均感应电流和平均质量流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插值法得到实时质量流量。随后,对每种肥料进行25次试验,从而检验本文中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每次试验的目标质量流量由5个随机质量流量组成,每个质量流量下持续排肥6s,用天平称量30s内的实际质量,通过积分质量流量和时间曲线计算检测质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检测误差分别为3.9%、5.1%、5.9%,相应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检测质量与实际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1),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检测误差的数学期望值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检测误差随颗粒肥料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采用饲用燕麦和草木樨混播技术,不仅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间、光照、热量和水分等资源,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牧草品质,还可以进行营养互补;草木樨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开展饲用燕麦和草木樨混播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明确了饲用燕麦和草木樨混播栽培选地、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技术指标,为大田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5.
研究基于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表型变异,通过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等分析,对9个硬叶兜兰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硬叶兜兰居群间及居群内表型多样性,为硬叶兜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在居群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居群内变异较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4%,居群间表型分化高于居群内表型分化。22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范围为9.52% ~ 31.48%,9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为14.55% ~ 18.51%,在表型间差异显著,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花纵径等花部性状和株高等营养性状是硬叶兜兰变异的主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中萼片长和花瓣长与大部分性状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幅、叶片数等营养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花横径、花纵径等生殖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聚类为3个类群,和硬叶兜兰地理分布距离一致。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以盐分种类和盐浓度为控制因素,按照NaCl ? Na2SO4 ? NaHCO3 ? Na2CO3的顺序,以A (1 ? 1 ? 0 ? 0)、B (1 ? 2 ? 1 ? 0)、C (1 ? 9 ? 9 ? 1)、D (1 ? 1 ? 1 ? 1)、E (9 ? 1 ? 1 ? 9) 5种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共5个组别,记为A-E;每个组别分为6个浓度,共30个处理,研究盐碱复合胁迫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将盐溶液中未萌发的种子转移到蒸馏水中后,种子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萌发。经过回归分析得出,A-E的耐盐阈值依次为0.26、0.24、0.23、0.25、0.16 mol·L?1,耐盐极限值分别为0.65、0.62、0.62、0.60、0.52 mol·L?1;聚类分析得出,A-E的耐盐阈值依次为0.3、0.2、0.3、0.3、0.1 mol·L?1。对回归与聚类分析结果取均值,得出白茎盐生草种子萌发在盐碱复合胁迫下的耐盐阈值为0.234 mol·L?1,耐盐极限值为0.602 mol·L?1。盐分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大于盐分种类。相较于碱性盐,白茎盐生草更耐受中性盐环境。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浑善达克沙地杨树的水分利用特征。本文利用氢和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降雨、土壤水与地下水的δ18O值,利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定量计算了杨树对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①浑善达克沙地大气降雨方程线为:δDLWML=7.84δ^18OLWML+9.12,斜率比全国降雨方程偏小,体现了研究区降雨少,蒸发大的气候特征;②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埋深、降雨量、植物生长期的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降雨量较大与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时期,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大,在植物生长前期和中期,土壤含水量明显较低;③杨树在雨季,利用了大量的浅层土壤水(0~40 cm),在较为干旱的旱季,利用了大量的深层土壤(160~200 cm)水与少量的地下水。  相似文献   
998.
In Hebei Province of North China, forest was recovered with natural recruitment in plantations with large area of clear-cutting Chinese pine(Pinus tabuliformi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cruits during the natural recruitment. Both plot survey and the spatial point-patter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Fiv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natural recruitment were selected and studied, including 1 year before and 2, 5, 8, and 11 years after clear-cutting.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were also included. Natural recruitment was always dominated by Chinese pine with a proportion of higher than 90%. For plots of 1 year before clear-cutting on east-and north-facing slopes, recruit densities were 7886 and 5036 stems/hm2, the average heights were 0.78(±0.85) and 1.06(±1.15) m,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at breast height(DBH) were 3.21(±1.38) and 2.91(±1.38) cm, respectively. After clear-cutting, recruit density was initially increased, then it was gradually declined with time; 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average DBH was contrary to that of recruit density. Both of them were no longer varied between 8 and 11 years after clear-cutting. The average height of recruit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fter clear-cutting. For the plots of 11 years after clear-cutting on east-and north-facing slopes, average heights of recruits reached 2.00(±1.14) and 2.24(±1.20) m, respectively. The statuses of recruits on north-facing slop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n east-facing slopes after clear-cutting. Meanwhile, recruits on east-facing slopes were always aggregated at small scales, while spatial pattern of recruits varied with time on north-facing slopes. Moreover, forest was recovered more quickly by natural recruitment than by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after clear-cutting.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naturally regenerated forests than in plantations of the same ag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lear-cutting of Chinese pine plantations recovered by natural recruitmen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multifunctional forest.  相似文献   
999.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对虾糜凝胶特性及其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o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 HPDSP)对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虾糜凝胶性能的改善效果,在虾糜中分别添加1%、3%、5%、7%、9%的HPDSP,以凝胶强度、质地剖面分析、持水性、凝胶微观结构等为指标,并提取虾糜溶胶、凝胶化虾糜、虾糜凝胶中的肌原纤维蛋白,通过圆二色光谱分析蛋白分子二级结构,探究HPDSP对虾糜凝胶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添加HPDSP能提高虾糜凝胶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并在添加量为7%时达到最大值;HPDSP使虾糜凝胶a*值和b*值下降,但L*值和白度除9%添加量组外,均没有显著变化;适量HPDSP能提高虾糜凝胶硬度、弹性、粘聚性和咀嚼性,促进虾糜形成更加致密稳定的凝胶网状结构。在虾糜凝胶化过程中,加热引起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和无规卷曲含量升高,同时HPDSP会对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和聚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其二级结构,影响虾糜凝胶的形成。结论:在中华管鞭虾虾糜中,添加7%的HPDSP能显著改善虾糜凝胶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甘草总黄酮对高脂饲料造成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肝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随机将180尾健康无伤罗非鱼分成6组,即对照组、高脂饲料模型组和4个不同浓度甘草总黄酮组(0.05、0.10、0.50、1.00 g·kg-1甘草总黄酮),每组30尾。饲喂90 d后,采集罗非鱼各实验组肝,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总胆固醇(TC)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 C-Rel (NF-κB C-Rel)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肝中微粒体甘油三酸酯转移蛋白(MTTP)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模型组罗非鱼肝匀浆中TG、TC、MDA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均极显著(P<0.01)降低;MTTPApoB100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F-κB P 65和C-Re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饲料中加入甘草总黄酮后,与高脂饲料模型组相比,罗非鱼肝中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不同程度提高,TC、TG、MDA含量和NF-κB P65、C-Rel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MTTPApoB100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以0.50 g·kg-1甘草总黄酮组效果较好。说明甘草总黄酮对于罗非鱼脂肪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缓解高脂饲料造成的脂肪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