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68篇 |
免费 | 834篇 |
国内免费 | 6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36篇 |
农学 | 371篇 |
基础科学 | 440篇 |
666篇 | |
综合类 | 3612篇 |
农作物 | 534篇 |
水产渔业 | 393篇 |
畜牧兽医 | 1158篇 |
园艺 | 558篇 |
植物保护 | 4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62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388篇 |
2021年 | 375篇 |
2020年 | 380篇 |
2019年 | 333篇 |
2018年 | 226篇 |
2017年 | 354篇 |
2016年 | 234篇 |
2015年 | 370篇 |
2014年 | 381篇 |
2013年 | 463篇 |
2012年 | 627篇 |
2011年 | 624篇 |
2010年 | 621篇 |
2009年 | 519篇 |
2008年 | 522篇 |
2007年 | 492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3年生、7年生、11年生、19年生,以及7年生上坡、中坡、下坡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苜蓿地0—5m土壤干层及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位与种植年限均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上坡苜蓿地0—5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6.34%,显著小于中坡和下坡;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0—5m土壤含水量排序为: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指数SDI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待苜蓿老化后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土壤干燥化程度降低,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在土壤旱化过程中,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cm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下降。随着苜蓿旱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磷、速效磷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待苜蓿老化严重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开始逐渐积累,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82.
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的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水稻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季节性缺水和生长前期低温是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覆盖地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由此可能造成覆膜水稻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出现缺氮的现象,该体系内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报道较少。2004—2006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布置了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水稻生长速率、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包括4个处理:1)常规淹水种植,不施氮肥;2)覆膜湿润栽培,不施氮肥;3)常规淹水种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4)覆膜湿润栽培,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测定了水稻鲜干重、分蘖动态、叶面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覆膜湿润栽培显著地提高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一次性基施氮肥后,覆膜水稻前期的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相应的淹水处理,表现出旺长趋势;而后期则低于淹水处理,且穗实粒和收获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3.
GIC-Ⅲ型日光温室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CS—51单片机开发了适合我国东北地区特点的GIC-Ⅲ型日光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日光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的采集、存储、显示、监测和控制,同时能为PC机提供各温室因子的历史数据记录,为有关人员进行作物生产分析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为研究非乙烯敏感型菊科植物的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xyloglucan endo-transglycosylase/hydrolase,XTH)基因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Trizol方法从菊花花瓣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和T/A载体克隆XTH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cDNA片段大小为911bp,编码293个氨基酸残基,具有XTH蛋白家族的7个活性位点,命名该基因序列为CmXTH(基因登录号为HM752243);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9种植物的XTH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非洲菊、蕃茄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猕猴桃、草莓、胡杨等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克隆片段确为XTH基因的cDNA序列,可能与菊花花瓣的生长与衰老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6.
87.
饲粮不同水平蚕沙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蚕沙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2只90日龄绵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各组饲粮中蚕沙水平分别为0(对照)、20%(T20)、30%(T30)、40%(T40)。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羊屠宰。结果表明:1)T20和T30组的平均日增重(ADG)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T40组(P0.05),日均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低于对照组(P0.05),ADFI和F/G显著低于T40组(P0.05)。2)T20和T30组屠宰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大于T40组(P0.05);对照组与T20、T30组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T20、T30、T40组的眼肌面积和胴体脂肪含量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3)T20组的心脏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30和T40组的脾脏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血清球蛋白(GLO)含量显著小于T40组(P0.05)。试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饲粮中添加蚕沙能够增大绵羊ADG,提高屠宰率,降低料重比,蚕沙在饲粮中的适宜比例为20%~30%,最佳比例为20%。 相似文献
88.
89.
大学图书馆网站与校园信息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学校园信息文化的意义和内容(物质文化、精神观念、行为方式和制度规范四个层面)出发,论述了图书馆网站在建设校园信息文化中发挥作用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重视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0.
玉米中伏马毒素FB_1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简单、快速、同时测定玉米中伏马菌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确证方法,利用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FB1,采用固相萃取富集,以含有0.1%甲酸的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利用ESI/MS/MS对FB1质谱解析,分别选择特征离子峰m/z334和m/z352作为准确定性的依据。结果表明,在最佳色谱条件下,碰撞能量50 eV,传输区电压100 V时,FB1的保留时间为1.0 min,检出限为75 pg,平均回收率为80.5%,相对标准偏差≤7.47%。以上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预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可用于玉米样品中伏马菌毒素的确认和准确定量检测,并满足对伏马菌毒素的最低检出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