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湖北某养殖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和临床感染情况,试验采集10份疑似PRRS发病仔猪的肺脏、淋巴结等临床样品,应用RT-PCR方法扩增PRRSV的Nsp2部分基因用于定性检测分析,并对扩增的其中2份PRRSV阳性样品进行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结合不同疫苗毒株开展同源性比对分析。为进一步揭示病因,通过多重PCR方法对10份发病猪的肺脏和12份鼻拭子样品进行了相关致病菌的鉴定,并对其中的2株不同病原菌开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份临床样品中有5份检测到美洲型变异PRRSV,病原阳性率为50%。ORF5全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个流行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与以TJM-F92、JXA1-R、HuN4-F112等为代表的高致病性致弱疫苗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6.7%~97.0%;与美洲型标准毒株VR2332的同源性分别为87.6%和87.9%;与国内较早分离的经典毒株(CH-1R和R9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9%和87.4%、87.7%。患病猪临床常见感染模式为PRRSV+PM+SS、PRRSV+PM或PRRSV+HPS,2株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等药物高度敏感,猪链球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奇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揭示了该场保育猪的发病病原,并从分子水平明确了临床PRRSV与不同疫苗毒株的亲缘关系,为弱毒疫苗的合理选择使用和综合防控PRRS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2.
绵羊生殖道抗菌肽cDNA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绵羊生殖道抗菌肽(ORTAP40)是从中国美利奴绵羊生殖道分离的一种新型的阳离子抗菌肽,在绵羊发育早期的防御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根据ORTAP40 N端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利用3′RACE技术克隆了绵羊生殖道抗菌肽3′末端全长cDNA序列,并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FJ514476,经过cDNA序列分析显示,ORTAP40是一个4.8 ku的小肽,与先期分离纯化的分子质量一致。作者随后参照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密码子偏好性,设计并人工合成了ORTAP40成熟肽目的基因片段,所合成的ORTAP40基因全长120 bp,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PIC3.5K和pPICZαA表达载体上,成功构建了重组酵母胞内表达载体pPIC3.5K-ORTAP40和外泌表达载体pPICZαA-ORTAP40,为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利用已克隆的玉米Hd 6-like基因构建植物过量表达栽体PBI-Hd 6,将Hd 6-like插入带有启动子CaMV 35 S和终止子nos的PBI 121中间载体中,经过酶切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正确地插入该栽体中.利用根癌农杆菌侵染花序法侵染拟南芥,将Hd 6-like基因转入拟南芥,获得转基因Hd 6-ox植株,经PCR检测表明,该基因已整合到拟南芥的基因组中.转基因Hd 6-ox植株的花期推迟了24 d左右.  相似文献   
44.
以玉米完整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其淀粉含量的数学模型,光谱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建立淀粉含量的校正模型效果最佳,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化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24 0。用1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按NCⅡ设计(6×7)研究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粗淀粉含量不同程度地体现为种子、母体和细胞质效应,而母体遗传效应和种子直接效应占主导,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遗传效应以母体加性和胚乳直接加性为主,存在显著的正向母体杂种优势。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铁7922、郑58是选育高淀粉品种的优良材料,同时说明以校正模型测定其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5.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来源于多样性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解决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有效途径。光周期敏感性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地区应用的主要障碍。对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点和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结合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敏感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对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
玉米株型性状QTLs作图群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紧凑株型对于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满足玉米生产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以株型紧凑和松散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豫82、豫87-1为亲本,组配和构建F2∶3家系,以其作为株型性状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通过对株型6个相关性状,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叶夹角、叶向值在郑州、三亚两个地点的研究表明,亲本自交系在株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后代F2∶3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株型性状均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说明所选材料适合作为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47.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从CIMMYT引进的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代表中国温带主要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从40对SSR引物中选取扩增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13对引物,在14份自交系中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变异,涉及到13个SSR位点,每个位点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53.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于0.11~O.84之间,平均0.65.依据14个自交系遗传相似系数,按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将14个自交系分为6类,代表中国温带主要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自交系被划分在不同类群中,聚类结果和系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用SSR技术可以划分杂种优势类群、但是根据自交系之间SSR分子标记数据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杂种F1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不能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8.
利用永久F2群体在不同光周期环境下定位玉米株高QT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热带玉米株高的遗传机制, 利用温热组合黄早四×CML28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个包含278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 分别在海南三亚、河南郑州和洛阳、北京昌平和顺义等5个地点3种光周期环境中进行株高鉴定。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种光周期环境下共定位到12个不同的玉米株高QTL。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PH1-2和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QTL qPH4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 表明这2个QTL在不同日照环境下均能稳定表达。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PH3在短日照环境下能解释株高遗传变异的32.13%, 而在2个长日照环境下并未被检测到, 表明此QTL是短日照环境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第10染色体上QTL qPH10-1分别解释2个长日照环境中株高遗传变异的25.39%和39.58%, 是长日照环境下特异表达的主效株高QTL。  相似文献   
49.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50.
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选系及其改良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昌7-2、郑58、4C274、齐319和P28作测验种,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的8个选系和用含热带血缘自交系改良后的8个金系综合种选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金系综合种选系与齐319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与我国地方品种旅大红骨的P28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金系综合种选系4和6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9和10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金系综合种选系蕴涵着增加株高、穗粗和穗长的优良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