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99篇
  免费   18368篇
  国内免费   29412篇
林业   10346篇
农学   10301篇
基础科学   9703篇
  36514篇
综合类   36153篇
农作物   7573篇
水产渔业   6885篇
畜牧兽医   10753篇
园艺   3136篇
植物保护   7515篇
  2024年   1043篇
  2023年   1321篇
  2022年   1939篇
  2021年   2127篇
  2020年   3586篇
  2019年   6970篇
  2018年   6455篇
  2017年   7412篇
  2016年   8112篇
  2015年   8343篇
  2014年   7466篇
  2013年   7947篇
  2012年   8050篇
  2011年   7149篇
  2010年   5968篇
  2009年   5391篇
  2008年   4433篇
  2007年   4493篇
  2006年   4178篇
  2005年   3760篇
  2004年   3131篇
  2003年   2723篇
  2002年   2378篇
  2001年   2071篇
  2000年   1920篇
  1999年   2038篇
  1998年   1838篇
  1997年   1749篇
  1996年   1550篇
  1995年   1600篇
  1994年   1505篇
  1993年   1283篇
  1992年   1234篇
  1991年   1044篇
  1990年   803篇
  1989年   764篇
  1988年   664篇
  1987年   487篇
  1986年   445篇
  1985年   230篇
  1984年   218篇
  1983年   207篇
  1982年   198篇
  1981年   244篇
  1980年   199篇
  1979年   154篇
  1978年   131篇
  1975年   112篇
  1965年   138篇
  1964年   1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自五十年代以来,应用于东亚飞蝗蝗区估计蝗蝻种群密度的抽样方法,是样方为10平方尺的筒单随机抽样。本文是以抽样数、抽样消耗、相对精确度为标准,对三种抽样模型、三个抽样单位进行了比较。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在当前蝗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应采用样方为100平方尺的最适配额分层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在精确度方面可以高出现用的抽样方法2倍以上。而抽样时间消耗可相对节约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42.
棉籽壳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和抑菌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过去观察,棉籽壳有明显抑制黄萎病菌的作用。本试验初步证明这一抑菌物质具有丹宁类物质的某些特性。不同铃龄各部位的抑菌强度总趋势,与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得的丹宁类物质含量趋势一致,即不论大、中、小铃,感病及抗病品种,种壳的抑菌作用均大于胎座。初步认为种壳中较高浓度的丹宁类物质是种子内部带菌率极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纯丹宁在棉籽饼粉酒精洋莱培养基中的抑菌作用较供试的其它培养基小,说明此培养基用于种子带菌分离的优越性。棉花枯萎病菌对丹宁的耐受力显著高于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43.
44.
Several investigato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blood-vessel system in the equine periodontal ligament does not only serve nutritional needs, but also specific functional needs, e.g. in terms of a shock absorbing system.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previous data, corrosion casts of the periodontal blood vessels were studi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connections of the vessels. The heads of eight warm-blooded horses (age 2.5–23 years, seven female, one male), which had been killed for medical reasons, were dissected. The arteria alveolaris inferior and the a. infraorbitalis were perfused with 100 ml Heparin (20 000 IU) followed by 100 ml tap water. After storage at 4°C for 24–96 h, 10–200 ml methacrylate resin (BiodurTM E20) were injected by use of a cartridge pistol for approx. 1 h. After polymerization for 24 h at 60°C, the jaws were frozen and cut with a steel band saw in a horizontal, sagittal or transversal plane to obtain segments that exposed the periodontal space. The specimens were macerated in detergent at 60°C until the soft tissues had vanished. Care was taken to keep the periodontal vessels complete and in topographical integrity. The vascular casts were mesoscopically examined by use of a dissection microscope (magnification 5.8×–40×).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periodontal space connected with vessels in three other sites:
  • (1)

    occlusal – with the blood vessels of the gingiva;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大蚕、蛹的石蜡切片制作及其核酸特异染色方法进行探讨,针对虫体大和蛹体壁高度丁质化特点,对组织固定,脱水、透明、透蜡的时间相应的增加和固定前蛹皮剪开,在截位时要考虑切片段两头保留一段仅用来起保护作用的部分,并采用了二种核酸特异染色方法染色。结果表明:制片设计方案基本可行,部分细节需进一步改进;甲基绿-派罗宁(昂纳-帕彭海姆)染色法的切片组织颜色层次分明,DNA含量丰富的丝腺组织呈紫黑色,其它组织的DNA呈紫红色,RNA呈淡红色,改良的甲基绿一派罗宁染色法的切片组织颜色偏淡;孚尔根染色法的切片组织颜色层次分明,核酸呈紫红色,其它无色,能较好的以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核酸的丰度。更理想的染色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46.
组氨醇脱氢酶(HDH)是组氨酸生物合成过程中最后两步反应的催化酶。对组氨醇脱氢酶的结构、催化机理、组氨醇脱氢酶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47.
变叶海棠种群多样性的形成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杂种指数和形象化散点图法, 探明了变叶海棠以兼性无融合生殖方式与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产生渗入杂交变异, 又以无融合生殖方式保持新产生变异的遗传, 经过数千万年的世代繁衍,形成现今这样极其复杂多样的渗入杂交群体, 该群体为3 个种的杂交复合体。由于杂种的全部或部分能育子代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和增加基因的突变, 丰富了物种的基因库, 从而深入的揭示了变叶海棠具有多种高抗性的遗传机理。在变叶海棠居群内保护或栽植适量的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 对于保持和促进变叶海棠多样性的形成与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早熟优质长豇豆新品种‘鄂豇豆2 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豇豆2号’是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蔓生豇豆新品种。该品种荚浅绿色, 长60 cm,单荚质量18~ 24 g。早熟, 荚商品性状优良, 产量高, 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 田间疫病、煤霉病、病毒病发病率低, 适宜于春、夏、秋各季栽培, 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推广种植成功。  相似文献   
49.
杜鹃花新品种‘朝晖’和‘红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朝晖’杜鹃花是由大白花杜鹃和马缨花杂交选育而成, 叶面灰绿色, 顶生圆锥伞房花序, 有花10~12 朵, 花冠紫红色。‘红晕’杜鹃花是由露珠杜鹃和马缨花杂交选育而成, 叶浅绿色, 花冠漏斗状钟形, 花冠上部粉红色, 下部乳黄色, 有紫红色斑点。  相似文献   
50.
百合组培中鳞片处理及其颜色变化与鳞茎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百合鳞片发育程度、切割段数、形态及生理变化、培养基的P 和K含量与鳞茎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取中层鳞片、每片横切6 段的繁殖系数最高, 基部鳞片结鳞茎数最多, 且鳞茎发生最早。鳞片由基部向顶部繁殖系数递减。培养过程中鳞片颜色和形态变化依次为乳白色、浅黄、浅紫色、绿紫、鳞片干枯、鳞茎增大, 鳞片由浅黄变为绿紫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增加, 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适当增加培养基中P、K的含量可提高鳞茎形成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