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6篇
  67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3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Village‐ and central nucleus‐based schemes were simulated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relative bio‐economic efficiencies, using Ethiopia's Menz sheep as example. The schemes were: village‐based 2‐tier (Scheme‐1) and 1‐tier (Scheme‐2) cooperative village breeding schemes, dispersed village‐based nuclei scheme (Scheme‐3), conventional 2‐tier central nucleus‐based scheme (Scheme‐4), and schemes linking a central nucleus and village multiplier nuclei with selection in central nucleus (Scheme‐5) or in both central and village nuclei (Scheme‐6). Among village‐based schemes, Scheme‐1 gave the highest genetic progress, while Scheme‐2 was economically the most efficient with genetic gain in the breeding objective of Birr 5.6 and a profit of Birr 37.2/ewe/year. The central nucleus schemes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village schemes. Scheme‐4 was the most efficient with genetic gain in the breeding objective of Birr 13.5 and a profit of Birr 71.2, but is operationally more difficult as it requires a very large central nucleus. The choice between village and central nucleus‐based schemes would depend on local conditions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logistics and technical knowhow and support). Linking central nucleus with village‐based nuclei (Scheme‐6) would be a feasible option to overcome the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of the conventional central nucleus scheme. If a village‐based breeding program is envisaged as should be the 1st step in most low‐input systems, then Scheme‐2 is the most efficient. To scale out to an entire Menz breed level, Scheme‐3 would b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62.
脉冲磁场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脉冲磁场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以DPH为探针,在 35℃标记45min后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和荧光各异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荧光偏振度和荧光各异向性随着磁场强度和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2.0T、2.5T处理25~30个脉冲,3.0T处理 20~30个脉冲,3.3T处理10~30个脉冲时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0T处理30个脉冲和2.5T处理25~30个脉冲,3.0T处理20~30个脉冲,3.3T处理15~30个脉冲,荧光各异向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脉冲磁场可使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流动性下降,而细胞膜流动性的下降会引起细胞膜功能的丧失,这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3.
多酚氧化酶高强度脉冲磁场灭活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找到一种有效控制果蔬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高强度脉冲磁场(PMF)对PPO活性的影响,并进行了灭酶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PPO于磁场强度2.5、3.5和4.5特斯拉(T)分别处理5至40个脉冲时,酶的残余活性随着磁场强度和脉冲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4.5 T处理40个脉冲时,酶的灭活率最高达到93.10%。对灭活动力学曲线分别用Bigelow模型、Weibull模型和Hülsheger模型进行拟合,发现Weibull模型对PMF下PPO的灭活的拟合度最好。可见,高强度脉冲磁场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杀灭果蔬中多酚氧化酶的非热技术,且酶的灭活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4.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对2016-2019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显示:(1) 2016-2019年西南区共对其56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5.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25(2):029311-1-029311-17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4+-N和底质类型是影响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6.
采用MECC在线堆积同步检测茶叶中七种残留农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茶叶中的痕量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胶束毛细管电泳在线堆积技术的茶叶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痕量残留的一次进样同步检测方法.通过参数优化,得到最优的柱上在线堆积浓缩操作工艺:以15%异丙醇、20%乙腈、60 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50 mmol/L tris的混合物为背景缓冲溶液(BGS).茶叶的浸提液经过固相萃取净化吹干后,用1 mmol.L SDS溶解溶液残渣.进样100 s后施加反向电压,进行农药反向在线堆积,当电流恢复至正常分离时的95%时改变电压方向,进行正常分离.经过在线堆积浓缩,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痕量残留堆积因子均高于17,回收率在82%以上,检测下限分别达到:功夫菊酯0.05 mg/kg、联苯菊酯0.05 mg/kg、百树菊酯0.05 mg/kg、高效氯氰菊酯0.05 mg/kg、溴氰菊酯0.2 mg/kg、二氯菊酯0.05 mg/kg、氰戊菊酯0.05 mg/kg,满足了2006年欧盟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67.
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 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8.
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eDNA监测结果的差异,研究eDNA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1)用1对eDNA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02198R)共监测到89种鱼类,其中...  相似文献   
169.
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