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27篇 |
免费 | 2302篇 |
国内免费 | 389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84篇 |
农学 | 3583篇 |
基础科学 | 2384篇 |
4688篇 | |
综合类 | 17889篇 |
农作物 | 2719篇 |
水产渔业 | 1813篇 |
畜牧兽医 | 6085篇 |
园艺 | 2491篇 |
植物保护 | 20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6篇 |
2023年 | 751篇 |
2022年 | 1573篇 |
2021年 | 1808篇 |
2020年 | 1653篇 |
2019年 | 1599篇 |
2018年 | 1179篇 |
2017年 | 1799篇 |
2016年 | 1334篇 |
2015年 | 1896篇 |
2014年 | 1980篇 |
2013年 | 2417篇 |
2012年 | 3291篇 |
2011年 | 3308篇 |
2010年 | 3068篇 |
2009年 | 2697篇 |
2008年 | 2845篇 |
2007年 | 2670篇 |
2006年 | 2257篇 |
2005年 | 1943篇 |
2004年 | 1160篇 |
2003年 | 720篇 |
2002年 | 729篇 |
2001年 | 766篇 |
2000年 | 744篇 |
1999年 | 545篇 |
1998年 | 325篇 |
1997年 | 316篇 |
1996年 | 277篇 |
1995年 | 260篇 |
1994年 | 219篇 |
1993年 | 210篇 |
1992年 | 170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131篇 |
1988年 | 87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5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草业教育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由20世纪30年代在大学陆续开设的牧草学、草原学、饲料生产学等单门课程逐步发展、扩大为完整、系统的草业科学专业。70多年来,通过单门课程教学,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恢复及完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快速发展和提高4个发展阶段,草业教育由畜牧专业的单门课程发展为独立的二级专业,继由二级专业提升为草业科学一级学科。草业本科教育在内涵提高的同时,其外延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专业的数量和培养的草业人才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共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30个,截至2008年底,有专业教师486人,已毕业本专科生14 225名,有在读本科生5 107名,中国成为世界上草业科学专业和学生的数量最多、培养层次最完整、教学指导思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且,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本学科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64.
65.
蚕粪中提取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蚕粪为原料,95%的乙醇为溶剂提取叶绿素,并通过化学法制得叶绿素的铜纳盐。采用721分光光度计对叶绿素铜钠盐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确定该色素测定系统中的最大波长为414nm。通过测量吸光值研究了几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耐光、耐热、耐酸碱及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在70℃以下稳定性较好;光照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还原剂(Na2S2O3)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氧化剂在短时间内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放置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叶绿素铜钠盐在pH值为6以上的溶液中较为稳定,且有机酸及单糖对其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6.
玉米、小麦、水稻秸秆自然发酵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玉米、小麦、水稻干秸秆在自然发酵中的生化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气味香甜,pH下降迅速并保持在4.2以下,挥发性发酵产物种类有13种,主要为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等利于提高饲料品质的物质;而小麦和水稻秸秆质地生硬,生料气味,pH下降困难,挥发性发酵产物多达20种,其中乳酸和乙酸较少,而产生丁酸等影响发酵品质的物质较多;发酵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优劣;当发酵初期可溶性糖较多时,pH下降迅速,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平稳;而当初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时,pH下降缓慢,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则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67.
本试验利用染色体银染技术,对纯隐性黑色互助猪,纯显性白色约克夏及其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和杂交三代的体细胞分别进行核仁区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的Ag-NORs平均数与毛色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r=0.945)。 相似文献
68.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early forecast of Lepidopteran oak-infesting pests.[Method] DNA barcoding technique was established for quick species identification using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 as the standard gene.This barcod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amplify and sequence genomic DNA samples from eggs and pupae of 11 species of Lepidopteran pests collected from oak.[Result] The DNA barcoding standard genes of 594-708 bp were determined from eggs and pupae of Lepidopteran insects.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0-2 bases in DNA barcode sequences between conspecific eggs and pupae,with the sequence identity of 99.7%-100%.The average content of A,T,G and C of DNA barcode sequences from Lepidopteran insects were 30.7%,38.5%,14.9% and 15.9%,respectively.The obtained DNA barcode sequences had 91.4%-100% identity and 0-8.6% difference degree with GenBank-deposited DNA barcode sequences from organisms of the genetically-closest relationship.Among them,DNA barcode sequences from egg and pupa samples of 10 Lepidopteran insects(No.1-20) had 99%-100% identity and 0-1.0% difference degree with homologous sequences in GenBank database,while the remaining samples(No.21-22) had high difference degree(8.6%) with homologous sequences.[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DNA barcoding technique is an effeetive tool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Lepidopteran pests using genomic DNA from eggs and pupae of Lepidopteran insects. 相似文献
69.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论文依据陕西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全面分析了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为陕西畜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对东北虎种群的科学监测是采取有效保护、管理及恢复措施的基础,而准确的个体识别又是保证有效监测的前提。尤其是在中国,在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很少,种群密度极低的情况下,能根据它留下的各种信息进行个体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野生东北虎个体识别的技术主要有:足迹识别、DNA识别、条纹识别以及气味识别等。本文对这几种技术的特点、研究进展、应用注意事项等做了介绍,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每种技术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如果要建立中国的东北虎种群数量数据库,足迹识别和DNA识别比较适合在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推广使用。通过足迹识别,信息容易获取,也是最经济和比较成熟的方法;由于种群密度低,含DNA的遗传样本虽不能每次都采集到,但可以长期积累;现阶段条纹和气味识别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