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4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805篇
林业   501篇
农学   415篇
基础科学   393篇
  766篇
综合类   3880篇
农作物   488篇
水产渔业   231篇
畜牧兽医   1680篇
园艺   533篇
植物保护   36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352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628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91.
以粳稻品种农大3号为材料,利用盆栽的方式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及碾米品质的影响。各时期干旱均导致产量下降,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孕穗中期(抽穗前11~20 d)>孕穗后期(抽穗前1~10 d)>分蘖中期(移栽后11~20 d)>孕穗前期(抽穗前21~30 d)>分蘖初期(移栽后1~10 d)>分蘖后期(移栽后21~30 d)>乳熟期(抽穗后31~40 d)>抽穗开花期(抽穗后1~10 d)>灌浆期(抽穗后21~30 d)>蜡熟期(抽穗后41~50 d)。抽穗前干旱胁迫的敏感时期主要是孕穗中期、孕穗后期和分蘖中期。抽穗后,抽穗到乳熟期均较蜡熟期对干旱敏感,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较抽穗前迟钝。抽穗前干旱胁迫对糙米率和精米率影响最大的时期为孕穗中期,其次为孕穗后期。灌浆期到蜡熟期干旱胁迫,糙米率和精米率明显下降,抽穗后11~40 d干旱胁迫对整精米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抽穗前1~20 d,其他时期干旱虽对整精米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2.
砜嘧磺隆25%可湿性粉剂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砜嘧磺隆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砜嘧磺隆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动态,应用液相色谱法测定砜嘧磺隆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砜嘧磺隆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C=C0e-kt,砜嘧磺隆在土壤中半衰期为(0.02~3.10 d),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93~2.90 d)。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1/2<30 d)。在马铃薯4叶期时喷药1次,按推荐剂量90 g/hm2及1.5倍剂量135 g/hm2施用25%可湿性粉剂砜嘧磺隆。在收获期马铃薯植株和块茎均未检测出,在马铃薯上的砜嘧磺隆安全使用量推荐为90 g/hm2,建议马铃薯上砜嘧磺隆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1 mg/kg。  相似文献   
193.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94.
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生产中沼液利用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在基施化肥氮基础上追施沼液,尤其基施75%化肥氮和追施25%沼液氮配合处理(3/4U+1/4B)显著提高了淀粉糊化特性参数(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反弹值)、粉质参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和拉伸参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籽粒蛋白组分(总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基施50%化肥氮和追施50%沼液氮配合处理(1/2U+1/2B)最高,3/4U+1/4B处理次之.籽粒蛋白组分、粉质与拉伸参数均以单施沼液处理(1/2B+1/2B)最低,单施化肥氮的处理(1/2U+1/2U)次之,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以1/2U+1/2U处理最差,施用沼液的处理较1/2U+1/2U处理提高2.0%~6.5%.与1/2U十1/2U处理相比,基施沼液与追施化肥氮配合处理产量提高,而基施化肥氮与追施沼液氮处理的产量降低.可见在基施沼液的基础上追施化肥氮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1/2B+1/2U处理能够高产和优质兼顾,单施沼液效果低下.  相似文献   
195.
196.
侯巨梅  刘铜  左豫虎 《大豆科学》2007,26(6):918-921,929
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大豆疫霉菌单孢后代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产孢量以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变异,以期为有效控制大豆疫病的发展和蔓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同宗配合性状在单孢后代可稳定遗传,控制上述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产生能力在单孢后代发生连续性变异,表明这种性状可能是数量遗传性状,也可能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为杂合基因或细胞质遗传因子.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大豆疫霉的遗传特征、遗传多样性及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7.
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通过一次反应能够同时鉴定3个小麦糯性基因(Wx-A1、Wx-B1和Wx-D1)的多重PCR反应体系,研究了PCR反应组分和循环参数对多重PCR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比例和反应的Tm值是多重PCR成功的关键,当引物浓度比例(SSR/MAG267)为1(0.1 μmol/L∶0.1 μmol/L)~1.22(0.11 μmol/L∶0.09 μmol/L)、Tm为58℃时,Wx-A1、Wx-B1、Wx-D1基因的多重PCR结果最好.该多重PCR方法能快速高效地鉴定3个Wx基因,可用于糯麦选育和小麦品质育种的复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98.
吉能源甜菜1号是以单胚品系DTN 162-3-11为母本,二倍体多胚品系HRR7为父本,按3∶1比例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2008—2010年吉林省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根产量为45627.6kg/hm2,比对照品种HYB74增产7.5%;含糖率为17.2%,比对照高1.6度,差异显著;产糖量为7836.5kg/hm2,比对照提高16.9%;乙醇产量4411.5kg/hm2,比对照提高18.2%。吉能源甜菜1号稳定性好,抗逆性强,适于东北西部及蒙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9.
利用激光武不平度测试仪沿着行驶方向测定混凝土、砖、土路面的不平度,对每一种路面不平度的轮廓均方根偏差、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功率谱函数和分形维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粗糙度评定参数在描述各种路面不平度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利用分形维数可以较好的表征随机路面的不规则程度.  相似文献   
200.
水稻种子低氧发芽力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35份水稻品种资源,评价了在不同水深、温度等低氧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情况,表明水温30℃、水深0.2 m下黑暗萌发5 d为最佳鉴定方法,并以此条件下水稻种子萌发的芽长为鉴定指标,评价了359份水稻品种低氧发芽力地区间、籼粳间的差异。进一步利用81个Kinmaze/DV85 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水稻低氧发芽力数量性状位点分析, 在第1、2、5、7染色体上检测到5 个低氧发芽力QTL,其中第5染色体上存在2个QTL,各QTL的贡献率为10.5%~19.6%。同时进行上位性分析,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分别位于第2、3、5、11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上标记C563-X182之间的位点与第5染色体上标记R830-X208之间的位点的互作贡献率高达48.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