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2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林业   229篇
农学   365篇
基础科学   173篇
  327篇
综合类   808篇
农作物   152篇
水产渔业   93篇
畜牧兽医   362篇
园艺   123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携带的抗稻瘟病基育种应用价值,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前期工作。【方法】利用功能标记分析了1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江苏近年育成的195个粳稻新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158个品种和17份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高世代回交株系进行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大多数品种携带2~5个抗病基因,但所有品种均不含有Pigm基因;PibPitaPikh基因在供试品种中的分布频率较高,均在45%以上,其余基因均在30%以内;Pid3、Pid2、Pia、Pb1在新育成品种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审定品种。测试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主要与3个基因显著相关,贡献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aPi3/5/iPita;其中,PiaPi3/5/iPita间的聚合效应均显著高于各基因单独存在时的抗病效应,且以PiaPita间的聚合效应最强,携带该基因组合的所有品种对穗颈瘟均表现抗至高抗水平抗性。回交导入Pigm基因的所有17份株系对穗颈瘟的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轮回亲本,且均达到了抗病以上水平。【结论】抗病基因Pigm及基因组合“Pia+Pita”在江苏粳稻抗穗颈瘟育种中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不同丝瓜品种褐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种不同丝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采后丝瓜果实进行褐变鉴定,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苏丝3号""苏丝6号""苏丝7号"属于抗褐变品种;"苏丝4号""苏丝5号""苏丝10号"属于耐褐变品种;"苏丝8号"属于严重褐变。从褐变酶POD和PPO变化来看,"苏丝8号"POD活性高达456.7 U·mg-1,抗褐变品种"苏丝3号""苏丝6号""苏丝7号"POD活性均在250 U·mg-1。"苏丝8号"PPO活性为68.2 U·mg-1,"苏丝3号"PPO活性最小,低至25.2 U·mg-1。从褐变基因的变化来看,"苏丝8号"在LcPOD家族基因表达中均高于对照"苏丝3号",其中LcPOD3基因表达量高达5.23,是对照的5倍以上,其它的丝瓜品种LcPOD3基因变化不显著。褐变品种"苏丝8号"在LcPPO基因家族中上调显著,表明"苏丝8号"果实褐变时促进LcPPO基因家族的表达,从而转录翻译成PPO加快果实的褐变。与对照相比,丝瓜褐变基因LCWRKY在"苏丝8号"中上调显著,表明其参与了丝瓜果实采后褐变。其它丝瓜品种LCWRKY上调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江门市桉树快速发展现状及群众对有关桉树生态问题的种种猜测,笔者结合多年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桉树具有抑制大气CO2浓度上升,保持水土,高效利用养分与水分等生态作用,认为桉树是生态之树,致富之树,并对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究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白粳1号、长白9号和龙粳3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SD1、SD2和SD3),比较不同播期条件下3个品种的产量、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转运特点。3个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表现为SD2>SD3>SD1。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成熟期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的推迟提高了3个品种有效穗数及结实率,进而提高了产量,同时促进了各器官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的提高。各品种SD2处理的产量及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最高,SD2为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05.
淮南麻黄鸡的提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麻黄鸡原始群10只公鸡与75只母鸡交配所得子一代杂色羽率33.25%,白耳率7.27%,杂色喙率和杂色脚率分别只有3.64%和4.15%。表明原始群羽色基因纯合程度很低,耳色基因纯合程度较低,而喙、脚色基因纯合程度较高。经提纯选择后得予二、三代上述四个外貌性状分离比率分别降低到24.05%、0、2.75%、3.09%和17.25%、0、1.92%、2.24%。  相似文献   
106.
按照生态农业理论和抗旱节水技术要求,对棉花抗旱品种、不同密度、不同基肥N、P的施用量进行田间综合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以每公顷种植7.5万株比4.5万株、6万株平均增产671.85kg、483.30kg,增产57.49%和41.36%。品种陕402(早熟)、陕576(中早熟)分别比中棉所19(中熟)增产16.62%和16.17%,具有较强抗旱性。磷酸二铵比尿素增产作用明显,每公顷施150、225kg分别增产11.35%和10.53%。  相似文献   
107.
硒与乳牛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其不足或缺乏可引起乳牛繁殖性能下降,流产,胎衣滞留和犊牛腹泻等许多疾病.1989年我们对江西 Z 市奶牛场奶牛的生产性能进行了调查.1986年以来,该场奶牛的繁殖率一直较低,而胎衣滞留发病率、流产率及犊牛腹泻的死亡率则很高,经采样检测分析,初步发现该场奶牛处于亚临床缺硒状态.该奶牛场种植饲料的土壤硒含量为0.5450ppm,饲料平均含硒量为0.067ppm,奶牛全血硒水平为0.0609ppm,全血 GSH-P_x 活性为4.73活力单位/ml,肝硒含量为0.3646ppm(干重).本文初步确定了江西 Z 市奶牛生产性能与硒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山羊卵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选用陕北黑山羊的4-32细胞胚和萨能奶山羊的次级卵母细胞分别作核供体和胞质供体。在显微操作仪的控制下,将分离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去核次级卵母细胞的卵周隙。采用电融合法诱导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融合。通过体外培养和移植,检查卵核移植的效果。本研究证明:⑴在4-32细胞期,核供体胚的发育阶段对山羊卵核移植胚的体外发育无显著影响;⑵由山羊4-32细胞期胚胎的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构成的卵核移植胚在体内仍可发育为正常个体;⑶用注射LH后25-35小时的次级卵母细胞作胞质供体均可获得较高的卵核移植胚体外发育率;⑷用900伏/厘米的电场强度进行2个80微秒的电脉冲处理,诱导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融合,可获得更好的电融合效果。根据山羊胚胎性RNA在2细胞期出现的事实和本研究的上述结果,作者认为,次级卵母细胞的胞质对移入的晚期卵裂胚细胞核可能有去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黄河中下游流域固有山羊亲缘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黄河中、下游流域 9个 ,东北、西藏、长江流域 7个地方山羊群体控制血液酶和其它蛋白质变异的 1 8个基因座位 4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为基础 ,搜集国内外 2 2个群体的相同资料 ,构建、合成了描述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的模糊等价关系矩阵 ,对 38个群体进行亲缘关系聚类。研究表明 :黄河中游流域是中亚以东南家山羊的驯养、传播中心之一。相对于这一广大区域的其它山羊群体而言 ,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和黄河中游流域的固有山羊群体有相同的起源。黄河下游流域和中游流域的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相对疏远。中亚以东南固有山羊群体可划分为“东亚”、“南亚”两大亲缘系统 ,东南亚各群体分别归属于这两大亲缘系统。  相似文献   
110.
以普通小麦为父本,以与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黑麦、偃麦草和山羊草等属中7个种的10个品种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卵穗山羊草的可交配性最高,其两个品种Ae23和Y100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11.96%和14.10%,与黑麦杂交的结实率最低,授粉496朵,未结1粒,与其他近缘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前二者之间。与倍性高的种相比,二倍体种与普通小麦之间的可交配性要差,其杂种幼胚在培养基上也很难出愈。所得杂种的育性非常低,甚至雌雄蕊均不育。由此看来,自然条件下普通小麦基因漂流到野生近缘种中的可能性非常低,通过转基因小麦田间释放产生“超级杂草”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