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06篇
  免费   1897篇
  国内免费   3393篇
林业   2178篇
农学   2093篇
基础科学   1594篇
  3344篇
综合类   15106篇
农作物   2351篇
水产渔业   1159篇
畜牧兽医   5585篇
园艺   2390篇
植物保护   1596篇
  2024年   244篇
  2023年   677篇
  2022年   1586篇
  2021年   1542篇
  2020年   1421篇
  2019年   1413篇
  2018年   1027篇
  2017年   1495篇
  2016年   1078篇
  2015年   1660篇
  2014年   1710篇
  2013年   1988篇
  2012年   2785篇
  2011年   2784篇
  2010年   2636篇
  2009年   2388篇
  2008年   2355篇
  2007年   2130篇
  2006年   1700篇
  2005年   1347篇
  2004年   850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477篇
  2000年   469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土壤有机态Cd转(活)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文讨论了土壤有机态Cd转 (活 )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根据统计学的判别分析发现 :EM菌为其主导影响因子 ,而非以往形态转化研究中所说的pH ,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生物降解 ;就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效果而言 ,在有机态Cd向活化态Cd转化中 ,有效的处理组合是随着土壤 pH的改变而变化的 :pH 6.5时 ,以EM菌 1%、C/N 2 0为最佳。pH 7.0时 ,以EM菌 1%、C/N =3 5为最宜。pH 7.5时 ,EM菌 3 %、C/N =3 5才最适 ;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态Cd减少和活性态Cd增加的协同转化率为 11.5 %。本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库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1993年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绘制出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和景观结构的控制指标,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景观结构特征及土地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的施工和蓄水对库周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景观结构的改变没有太大影响;由于林地向耕地和其它土地覆被类型转变,使得1993~2000年的模地类型由有林地向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993.
苗期调亏处理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苗期根系形态、活力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调亏灌溉减少根系干物质累积 ,根冠比、平均根长和根系活力 ( TTC还原量 )提高 ;单株根系条数下降 ;根系活力在复水后仍保持较高水平。表明调亏在量上抑制根系生长 ,但在形态和吸收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三峡库区澎溪河落干期消落带不同地点、不同高程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硝化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消落带硝化强度范围为0.76~9.76 mg/kg·d,平均值为3.76±0.76 mg/kg·d,明显低于国内其他研究区域土壤硝化强度。澎溪河消落带从上游汉丰湖到下游黄石,土壤硝化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高程的增加,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逐渐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 >0.05)。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地土壤硝化强度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硝化强度(P<0.05),是耕地土壤硝化强度的1.82倍。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含量及亚硝化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周期性的淹水影响了消落带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从而影响了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  相似文献   
995.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试验观测的方法,对钢板仓仓储小麦分别进行不通风、两阶段和三阶段降温通风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秋季两阶段通风而言,夏季增加一个通风阶段更有利于提高降温效果。在为期两年的试验中,在夏季合适的气温条件下,用较小的通风量进行降温通风,小麦有足够的时间与温度低于24℃的空气接触达到冷却的目的。然而,由于夜间空气温度低、湿度大的特点导致粮食最终温度高于24℃,同时由于送风湿度大的原因,粮食的水分也会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997.
王瑞文  李玲  郭赟  黄艳  张新叶 《种子》2017,(5):40-43
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对不同家系毛红椿种子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全光照条件下均会抑制种子活力;光照16h条件下毛红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苗高显著高于其它光照处理;宣恩5号、宣恩4号、宣恩6号3个家系种子发芽率高于其它家系;宣恩4号家系种子发芽势最高,出苗最整齐;建始家系幼苗生长最快,苗高最高.宣恩1号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998.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太114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太114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矮败小麦后代材料2003 F1686矮败为母本,长687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 692.8 kg/hm2,比对照(2013-2014年度为长4738,20142015年度为中麦175)平均增产8.7%,产量居第1位;2015-2016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498.2 kg/hm2,比对照中麦175增产6.9%,产量居第1位.籽粒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13.16%,湿面筋含量28.9%,稳定时间3.3 min,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冻、抗病、抗热、抗青干、灌浆快、落黄好、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于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999.
确定含水层参数的混沌序列优化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泰斯公式为例,将混沌序列优化算法应用于求解分析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含水层参数的函数优化问题.就混沌序列长度、粗搜索次数和待估导水系数初值取值范围等因素对算法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1)混沌序列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求解含水层参数计算问题;2)粗搜索次数的多少和序列长度的大小对算法收敛性的影响不明显;3)待估导水系数的初始取值范围对算法的收敛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与其它方法相比较,混沌序列优化算法具有原理简单、易于编程和运算、计算结果精度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和应用范围较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0.
灌区土壤盐渍化发展模拟预测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秦王川灌区观测和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目前广为实用的MODFLOW地下水模拟软件,对灌区地下水动态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对地下水质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灌溉实施以来,秦王川灌区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未来10年内盐沼区面积扩大约为28 km2,并且将继续增加,地下水埋深0~2 m的面积达31.4 km2,占灌区面积的比例约为6%。未来20年地下水埋深0~2 m的面积达47 km2,占灌区面积的比例为10%左右。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对控制土壤盐渍化发展的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明沟排水为主,加大灌区下游地下水排泄能力;以渠灌为主,适度发展井灌,大力推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