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21篇
  免费   1956篇
  国内免费   3164篇
林业   2021篇
农学   1665篇
基础科学   1492篇
  3317篇
综合类   14378篇
农作物   2172篇
水产渔业   1323篇
畜牧兽医   5188篇
园艺   2209篇
植物保护   1476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655篇
  2022年   1555篇
  2021年   1436篇
  2020年   1393篇
  2019年   1326篇
  2018年   965篇
  2017年   1485篇
  2016年   1029篇
  2015年   1513篇
  2014年   1561篇
  2013年   1927篇
  2012年   2590篇
  2011年   2771篇
  2010年   2472篇
  2009年   2079篇
  2008年   2180篇
  2007年   1956篇
  2006年   1617篇
  2005年   1274篇
  2004年   769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569篇
  2001年   482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化石和历史文献角度概述了我国古今存在的兔种,分析了我国家兔起源驯化过程,并通过历代对兔的记载纵观我国养兔发展,为我国家兔起源及驯化历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为评估奶山羊乳房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及产色葡萄球菌为材料,经甲醛37℃灭活,按照6∶1(V/V)与铝胶盐充分混匀,分别经腹股沟皮下、颈部皮下注射途径,免疫泌乳期奶山羊,免疫剂量均为2 mL,共免疫2次,每次间隔14 d。分别在免疫前及第1次免疫后10、24、60、180 d 采集血样和乳样,ELISA 测定抗体效价,用快速诊断液检测隐性乳房炎,统计患病奶山羊的数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次免疫后血液及乳汁中针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及产色葡萄球菌的抗体效价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抗体维持时间长;颈部皮下免疫组免疫后180 d,腹股沟皮下免疫组免疫后的60 d,隐性乳房炎奶山羊数量均明显下降。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奶山羊乳房炎疫苗不仅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对隐性乳房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Pm的PlpB基因序列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Pm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经反应条件优化,确定反应条件为63℃,20 min.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为25 cfu/mL;与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氏菌无任何交叉反应.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与常规PCR方法对临床54份分离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31份为阳性,23份为阴性,二者符合率为100%.该方法的建立为Pm在临床上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根据2008-2011年捕捞汛期长江口刀鲚的观测数据,对刀鲚汛期特征及汛期体长、体重以及渔获量的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各年调查汛期内长江口刀鲚的体长分布均呈显著差异,2008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6~38 cm,2009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2~32 cm,2010、2011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4~34 cm,2008年优势叉长组较其他年份大,2011年的体长均值小于其他年份;调查的汛期样本中,150 g以上的大规格刀鲚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50 g以下的小规格刀鲚比例逐年增加,刀鲚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汛期内长江口刀鲚单船每网的渔获量(CPUE)不断减少,2011年最低,相较2010年,其单船每网渔获量下降了95.5%;2008-2011年各年刀鲚的汛期特征基本表现一致,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入刀鲚的旺汛期,捕捞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995.
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淀山湖是上海市内陆水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主要的淡水渔业水域和水产品来源地,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为了评估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2010-2012年淀山湖的渔业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湖泊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年际变化分析,并应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方法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2年淀山湖鱼种类数基本稳定,基本鱼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优势鱼种组成趋势渐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ABC曲线显示2010-2012这三年淀山湖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因此,建议改善增殖放流鱼种和加强渔业管理,以维持淀山湖鱼类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6.
磷形态和pH对剩余污泥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pH对污泥中磷的释放行为的影响,采用SMT(欧洲标准测试组织)法对上海三处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3种污泥中的磷在海水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3种污泥样品的总磷含量各不相同,污泥有机磷含量低,无机磷是主要赋存形态,占TP(总磷)含量的64.42%~83.01%。各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污泥总磷含量主要受NAIP(非磷灰石无机磷)和AP(磷灰石无机磷)影响。室内试验表明,污泥中的磷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海水环境下均有释放,相比中性条件,酸性和碱性水质更有利于磷的释放;污泥中磷的释放与磷的形态分布有关,但磷释放量大小并不简单取决于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7.
提取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上海养殖群体活体鳃、肌肉、肝胰腺、血液和雄性腺5种组织的总RNA;应用RT-PCR技术,从鳃组织中克隆到Toll样受体(TLR)基因部分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得罗氏沼虾TLR基因cDNA序列长1 875 bp,包含1 728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575个氨基酸残基;该部分TLR是一个跨膜蛋白,存在胞外区LRR、LRR-CT、LRR-NT结构域及关键的胞内区TIR结构域,具备Toll样受体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TIR结构域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ian)Toll样受体基因TIR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TS1)序列,对中国大连(CD)、朝鲜罗津( KN)和俄罗斯海参崴( RV)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PCR扩增、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517~519 bp、524 bp两种类型的ITS1核苷酸序列,平均G+C含量(64.5%)显著高于A+T含量(35.5%);在仿刺参30个个体61条序列中共检测到49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33%,其中有4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有40种基因型,群体共享基因型为2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方差分析显示,88.65%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或中度分化;根据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发现, KN群体与RV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 CD群体与KN、 RV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99.
低温放热法研究8 个葡萄砧木和6 个栽培品种芽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对不同葡萄砧木和栽培品种进行低 温放热分析(Low temperature exotherms analysis,LTE),建立各品种芽的温度-伤害度LT–I(Lethal Temperature–Injury)回归直线。回归方程斜率(lethal temperature coefficient,Qlt)代表温度每降低1 ℃ 芽增加的伤害程度,反应不同品种对降温的敏感性。利用隶属函数度法对LT20 ~ LT80 进行排序,发现赤 霞珠芽抗寒性最差,摩尔多瓦次之,威代尔、香赛罗、110R、3309C、140Ru、北醇、1103P 和101-14 Mgt 抗寒性强,Frontenac、贝达、5BB 和SO4 抗寒性最强;深休眠后的葡萄芽抗寒性增强,1 月中旬芽的抗 寒性明显强于11 月末的芽。  相似文献   
1000.
AIM:To investigate the circulating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T FH)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interleukin-21 (IL-21)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METHODS:The CHB patients with antiviral therapy (14 cases of telbivudine therapy and 21 cases of interferon therapy) were selected in the stud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The level of CD4+CXCR5+ T FH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IL-21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Intracellular IL-21 was produced mainly by T FH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The level of T FH cell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different antiviral therapies in 24 weeks (P>0.05). The level of T FH cells and intracellular IL-21 in the patients with virological response (VR)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virological response (NVR)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 FH cells was increased in NVR group during therapy. CONCLUSION:Antiviral therapy may contribute to elevate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T FH cells in NVR patients. The high levels of circulating T FH cells and intracellular IL-21 before treatment can predict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 in CHB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