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9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林业   616篇
农学   944篇
基础科学   470篇
  947篇
综合类   1410篇
农作物   275篇
水产渔业   195篇
畜牧兽医   760篇
园艺   191篇
植物保护   3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0年   6篇
  1964年   2篇
  1930年   2篇
  1925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基于IPCC排放因子法估算碳足迹的京津冀生态补偿量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量化标准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的健康发展。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的碳足迹,结果表明:10 a间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趋势分为2个阶段,2006到2013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约为8.5%,2013年之后基本保持不变;考虑森林、草地、农用地的固碳能力的前提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的碳承载力,结果表明:2009年京津冀地区的碳承载力有明显增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略有提升;为了对比不同区域内(人口和区域面积)碳赤字对生态的影响,提出了碳赤字敏感度,进而利用碳赤字敏感度构建了生态补偿因子的概念,并据此确定京津冀三区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结果表明:河北和北京每年都应得到天津支付的一定额度的生态补偿,其中河北2012年应获得补偿最多(161亿元),北京2013年最多(61.5亿元)。研究结果对加快建立完善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2.
针对稻麦两茬轮作区,小麦收获时间短、水稻插秧费时费力、直播整地要求高的问题,利用反转灭茬技术和主动防拥堵技术,同时借鉴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设计了一种正反转组合式水稻宽苗带灭茬播种机,一次完成旋耕、灭茬、防堵、深施肥、宽苗带播种、覆土和镇压功能。在稻麦两熟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反转旋耕装置能很好的灭茬,正转清草装置能有效防堵,在正反旋耕的配合作用下,种床土壤细碎,播种覆土均匀,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4.58%和2.40%,种肥垂直间距变异系数为4.72%;平均苗带宽度为138.4 mm,与理论设计宽度差异不显著;不同苗带宽度上种子分布有差异但不显著,符合设计要求;苗带宽度对水稻生长有影响,苗带两侧有效分蘖和成穗率显著高于苗带中间(P0.05);机具的通过性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3.
为提升振动式采收机械的设计效率,该文在分析常见振动收获机工作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3种典型整形果树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其在1~50 Hz低频范围内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并进行了振动响应特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整形果树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受果树形态影响较大,3种典型整形果树的低阶固有频率主要集中在7~11阶范围,分别在13.5、12.0和7.5 Hz时振动响应最为剧烈,且一致性较好;同时,不同加载方式对于整形果树振动响应特性具有较大影响,其中双体多向加载较为适合于纺锤形果树,而单体回旋型加载则更适合于自然开心型和直立平面形果树。该方法可为不同类型整形果树振动式收获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1 923处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基础上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势功能,进而辨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性。其结果为:按照二级分类体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居住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非农生产用地、附属用地4个1级地类,堂屋用地、圈舍养殖用地、院落用地等11个2级地类;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明显,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优势度达1.987 8),而兼业发展型农户优势功能不明显,具均衡性;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农户分别以服务功能(优势度1.873 0)、居住功能(优势度1.569 2)、非农生产功能(优势度2.387 9)为主导。农户生计方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是相适应的,农民新居建设应根据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方式设计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5.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10和B20)台架试验,利用MOUDI颗粒分级采样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研究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结合颗粒氧化催化器(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POC)对颗粒物的粒径质量浓度分布和可溶性有机组分(SOF)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柴油的掺混比增加,各粒径范围的排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均下降,质量浓度峰值均在0.18~0.32μm;颗粒物SOF中脂类、酸类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芳香烃、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减少;B0和B20的碳原子数质量分数均呈现近似以C16为峰值的正态分布。加装DOC+POC后,3种燃料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均降低,聚集态颗粒的质量浓度转化率高于粗颗粒态,其中B20聚集态转化率最高,为58.36%;随着生物柴油的掺混比增加,DOC+POC对SOF的转化率增大,其中B20颗粒中SOF转化率达65.15%;DOC+POC对脂类和酸类物质净化作用明显,加装DOC+POC后,B20脂类和酸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55.45%和43.27%;DOC+POC对B20颗粒物中SOF的C12~C18氧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6.
基于GIS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监测及评估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应用CSLE模型,结合0.5 m分辨率的World View遥感影像,定量估算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侵蚀,侵蚀区主要集中在该区的西北、东北和中南部地区;2)当坡度<20°时,土壤侵蚀程度较低,当坡度>20°时,土壤侵蚀较严重,此外坡度还能通过影响耕作措施的方式对土壤侵蚀强度产生间接作用,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生物措施因子同样对土壤侵蚀区的分布范围及强度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我国东北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改善和恢复黑土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7.
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与风沙入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缓解宁(宁夏)蒙(内蒙古)河段的淤积问题,需要对该河段风蚀灾害和风沙入黄量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该文选取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ing system,IWEMS)和修订版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对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进行了估算,并结合风沙输移方程,对不同河段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计算。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奇沙漠和河东沙地等沙漠区域。自1986年以来河东沙地的风蚀模数逐渐降低,而乌兰布和沙漠的风蚀模数则逐渐凸显,成为宁蒙河段风蚀最严重的区域。1986-2013年间,整个宁蒙河段受风蚀灾害的面积逐渐减小,平均风蚀模数迅速下降,线性拟合函数斜率高达-182.81。风沙入黄量结果显示,石嘴山—巴彦高勒段的年均风沙入黄量最大,高达9.31×106 t/a;下河沿—青铜峡段最小,其值仅为7.6×105 t/a。另外,除石嘴山—巴彦高勒段之外,其余河段风沙入黄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通过对宁蒙河段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模数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黄河淤积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指数曲线迅速降低。磷在施肥后7 d内的迁移量较大,迁移进入土壤的磷绝大部分被吸附固定。施肥量对不同形态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明显影响了水溶性磷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149.
Earthy odor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and serious causes for the aroma deterioration in Chinese liquor, which causes a dirty and dusty impression. The odor in Chinese liquor is similar to that of rice husk, one kind of auxiliary material widely used as a filler in the distillation process. So it is experientially hypothesized that such odor may derive from rice husk. In this paper, the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 technique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were used to discover and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odoriferous zone of Chinese liquor marked by earthy odor. Geosmin was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odor. The levels of the compound in ten bottled liquors and thirty liquors aging for different years belonging to four different aroma typ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optimized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 metho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ttled liquor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geosmin in all aroma type liquors with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1.10 μg/L to 9.90 μg/L, except for strong-aroma type liquor. Meanwhile in the aged liquors belonging to the same aroma type, geosmin was detected with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s and high odor activity values (OAVs) during different years of aging. However, geosmin was not detected in steamed rice husk nor in nonsteamed rice husk, which suggests that rice husk is not the origin of earthy odor in Chinese liquor, and there may be another origin of it during the brew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50.
Danofloxacin (DANO) residue in bovine muscle was screened at 200 ng/g by terbium-sensitized luminescence (TSL) directly measured on 10 × 6 mm C18 sorbent strips. The analyte was first adsorbed on sorbent surface by immersion in defatted homogenates. After reagent application and desiccation, TSL was directly measured on sorbent surfaces at λ(ex) = 273 nm and λ(em) = 546 nm.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was linearly dependent on DANO concentration in the 0-1000 ng/g range (R(2) = 0.9967). A threshold was established at x(200) - 3σ(200), where x(200) and σ(200) are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respectively, of the DANO signals at 200 ng/g. Among 48 blind samples randomly fortified at 0-1000 ng/g, 45 were screened correctly and 3 negative samples were presumed positive. This simple screening protocol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sample numbers and hence improve sample throughput and save assay c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