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55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17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56篇 |
农学 | 730篇 |
基础科学 | 198篇 |
394篇 | |
综合类 | 3990篇 |
农作物 | 220篇 |
水产渔业 | 83篇 |
畜牧兽医 | 581篇 |
园艺 | 76篇 |
植物保护 | 22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784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322篇 |
2007年 | 202篇 |
2006年 | 230篇 |
2005年 | 251篇 |
2004年 | 577篇 |
2003年 | 416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150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163篇 |
1993年 | 512篇 |
1992年 | 422篇 |
1991年 | 340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39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3篇 |
1968年 | 3篇 |
1966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1933年 | 3篇 |
1932年 | 3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51.
952.
翻耕复种防治核桃举肢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树下翻耕复种对核桃举肢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覆土模拟试验证明,覆土4cm时,成虫羽化出土率仅为18%,在8cm以上时,则全部不能出土。大田防治采用翻耕复种技术可使黑果率下降到10%以下,防效高达89.29%。 相似文献
953.
954.
该文通过对刨花干燥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为刨花干燥工艺的优化设计和过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气流温度的升高,刨花平均干燥速率增大,单位能耗也相应增加;随着气流速度的提高,刨花平均干燥速率增大,单位能耗逐渐降低;随着刨花初含水率的升高,刨花平均干燥速率加大,单位能耗增加;随着装载量的增大,刨花平均干燥速率大幅减小,单位能耗基本不变,总能耗急剧增加;转筒的运动影响了刨花的干燥,其自转可提高平均干燥速率.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产量和生产成本,选择合适的干燥条件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955.
956.
介绍了由强磁γ-Fe2O3/Ni2O3复合纳米微粒和弱磁Fe5O7(OH)·4H2O纳米微粒构成的二元磁性液体的制备方法,并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分别对这两种微粒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其磁性进行了表征.同时测量了单元磁性液体和二元磁性液体在平行于激光照射方向且具有不同梯度外磁场作用下场致光透射强度的弛豫变化,揭示了二元磁性液体有不同于单元磁性液体的特征弛豫时间,并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了产生弛豫时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7.
958.
959.
960.
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并对茄子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迄今已利用茄子幼苗子叶、胚轴、叶片、胚、茎等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是茄子离体再生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其再生的关键取决于材料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等因素,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再生能力差异很大,也影响再生的途径。原生质体是比较理想的进行遗传操作的受体,所以在其来源、培养液组成和成苗途径方面都有研究。花药和小孢子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节省获得纯系的时间,并有利于获得重组家系,为生产商用F1杂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幼苗外植体器官再生、花粉(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和小孢子培养已成功地建立了茄子受体再生系统。茄子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现有品质和创新种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杆菌介化法是茄子转基因常用方法,已在外植体选择及再生、选择压筛选、农杆菌株系和转化浓度、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子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茄子抗虫和单性结实基因工程方面并分别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抗病、抗逆等方面应用还很不足。因此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集中于:目的基因的标记与克隆、高效受体再生系统的探索、更有效遗传转化方法的应用、扩大遗传转化范围,以提高实际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