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74篇 |
免费 | 1906篇 |
国内免费 | 327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41篇 |
农学 | 1691篇 |
基础科学 | 1653篇 |
3560篇 | |
综合类 | 15496篇 |
农作物 | 2236篇 |
水产渔业 | 1473篇 |
畜牧兽医 | 6684篇 |
园艺 | 2250篇 |
植物保护 | 18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4篇 |
2023年 | 881篇 |
2022年 | 1852篇 |
2021年 | 1650篇 |
2020年 | 1457篇 |
2019年 | 1468篇 |
2018年 | 1100篇 |
2017年 | 1521篇 |
2016年 | 1133篇 |
2015年 | 1604篇 |
2014年 | 1728篇 |
2013年 | 2080篇 |
2012年 | 2698篇 |
2011年 | 2808篇 |
2010年 | 2612篇 |
2009年 | 2450篇 |
2008年 | 2393篇 |
2007年 | 2189篇 |
2006年 | 1748篇 |
2005年 | 1537篇 |
2004年 | 908篇 |
2003年 | 635篇 |
2002年 | 652篇 |
2001年 | 467篇 |
2000年 | 462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0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0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10篇 |
1962年 | 11篇 |
1961年 | 8篇 |
1956年 | 16篇 |
195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The micromorphology of two soil profiles developed on turf-banked solifluction lobes and a third profile formed on a larger turf-banked solifluction terrace is described. Four elements common to the three profiles are identified.I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apparent long axes of detrital grains show preferred orientation parallel to the azimuth of the line of greatest slope, and in slides cut in the vertical plane aligned with the slope direction a somewhat stronger preferred orientation (or apparent dip of the grains) is observed parallel, or sub-parallel to the ground surface gradient. Secondly, coatings of matrix material are observed on the upper surfaces of detrital grains at depths greater than 50 cm. Above this depth similar coatings also appear on the sides and lower surfaces of detrital grains. Roughly horizontal flattened patches of matrix enrichment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three profiles. These become more frequent with depth, producing a banded pattern of matrix concentrations separated by detrital grains. Finally, large rounded pores, or vesicles, are observed in the upper 25 cm of the three profiles.These micromorphological elements are described,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to their origins. 相似文献
12.
2022-2023年在河南和海南以玉米自交系驻85、驻136、ZM3358为试验材料,研究自交系苞叶与穗轴同步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河南苞叶驻85第1~7 d伸长迅速,速增期与ZM3358一致,低于驻136;穗轴,驻85第1~11 d急剧伸长。海南苞叶ZM3358伸长速增期为13 d,比驻85、驻136延长2~3 d;穗轴ZM3358伸长渐增期最长为19 d,显著高于驻85、驻136。河南苞叶驻85宽度持续变宽,驻136苞叶宽度第11 d开始增幅变缓,ZM3358苞叶宽度速增期最短为7 d;穗轴粗度驻136第1~17 d持续变粗,第19 d稍有下降。海南ZM3358苞叶宽度速增期为13 d,驻85、驻136苞叶宽度速增期均为9 d;驻85穗轴粗度速增期最长为19 d,苞叶与穗轴可保持同步发育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4 434个SNP标记对4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种质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类群研究。采用Admixture软件对自交系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采用Treebest软件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47份自交系分为6个类群,分别为瑞德群、兰卡斯特群、塘四平头群、PB群、旅大红骨群和自330亚群。10个自选系组配的杂交种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为PB×塘四平头和瑞德×塘四平头,均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贝贝南瓜的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筛选适宜的整枝方式,以不整枝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单蔓、双蔓、三蔓整枝方式对贝贝南瓜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蔓整枝、三蔓整枝方式比对照分别提早采收4、3 d,叶片浓绿,长势较好,病虫害发生较少,第1雌花节位低,分别在7.3、7.4节,坐果率分别为97.00%、95.83%,果型大小均匀,平均单果质量分别为0.40、0.38 kg。双蔓整枝方式667 m2产量可达2 502.06 kg,三蔓整枝方式次之,为2 467.5 kg,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8.2%、44.1%。生产中建议贝贝南瓜选择双蔓整枝方式为最佳,可促进南瓜早熟,提高坐果率,降低畸形果率,提高产量;三蔓枝可备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慢性暴露对生菜(Lactuca sativa)叶片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富营养化水体在生菜灌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组),1,5,10,30 μg/L)MC-LR的水溶液灌溉生菜30 d,通过分析生菜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及淀粉含量、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生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对MC-LR慢性暴露的响应。【结果】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对MC-LR的富集系数较5 μg/L MC-LR组分别显著上升10.85%和17.83%(P<0.05),而对MC-LR的转运系数分别显著下降17.46%和13.85%(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了9.17%(P<0.05),叶片中果糖含量及根系中葡萄糖含量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2.71%,19.13%和37.01%(P<0.05);5,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和根系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叶片中性转化酶(NI)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7.10%,38.01%和37.29%(P<0.05),淀粉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92%,24.57%和30.28%(P<0.05),根系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AMS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1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对生菜叶片和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代谢影响较弱;而5~30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通过促进生菜根系淀粉分解和蔗糖代谢活性,维持体内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糖,从而提高生菜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为对大田冬小麦叶片氮素含量(LNC)进行快速、准确及无损监测,通过在江苏省泰州泰兴市、盐城大丰区和南通如皋市布设冬小麦遥感监测大田试验,在获取试验样点冬小麦冠层红光波段反射率(REDref)、近红外波段反射率(NIRref)和计算的十个光谱指数(RVI、NDVI、DVI、SAVI、OSAVI、MSR、RDVI、EVI2、NLI和SVI)基础上,将12个遥感光谱指标与冬小麦LNC进行相关分析,选出与LNC相关性较好的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LNC估测模型, 并利用GF-6/WFV卫星遥感影像对县域冬小麦LNC的空间分布开展监测。结果表明,12个遥感光谱指标与冬小麦LNC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NDVI、RVI、MSR、OSAVI和NLI与冬小麦LNC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65)。将优选的5个遥感光谱指标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LNC估测模型(LNC-BPEM),模型的估测精度r2=0.866,RMSE=0.246%,ARE=12.9%。将冬小麦LNC-BPEM估测模型和GF-6/WFV影像结合对县域冬小麦LNC的空间信息监测,获得了如皋县域冬小麦LNC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区域冬小麦LNC范围在0.9%~2.0%(长势正常)的种植面积为29 693.3 hm2,占冬小麦总种植面积的74%。这说明利用GF-6/WFV卫星的多个遥感光谱指标与神经网络结合建模可有效估测县域大田冬小麦叶片氮素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驱动的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抑制土壤侵蚀,为探明土壤抗侵蚀性能随生物结皮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 设置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结皮3个处理,培育176天,系统研究生物结皮不同发育阶段及其类型差异对黄绵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1)生物结皮盖度、厚度、生物量、叶绿素和粗糙度随生长时间均显著增加,培育初期藓结皮较高,培育末期自然演替结皮反而最高。(2)随生物结皮发育,土壤黏结力呈幂函数增强,较初期增加39.8%~60.3%;质量损失率呈指数函数减小,较初期降低45.6%~57.3%;饱和导水率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但培育末期均最低(0.08~0.12 mm/min)。(3)土壤黏结力随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叶绿素、生物量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质量损失率随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叶绿素、生物量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4)土壤抗侵蚀综合指数(Cser)可表示为盖度(Cov)、厚度(T)和生物量(B)的幂函数(Cser=0.279 Cov0.194 T0.188 B0.119, R2=0.73, p<0.05)。[结论]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提高黄绵土抗侵蚀性能,藓结皮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18.
19.
20.
乡镇基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思想观念滞后、制度不健全、示范力度不足、资金投入少以及农机与农艺融合欠缺等,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行之有效地解决,否则直接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体解决对策有:增强为广大农户服务的理念,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资金投入,创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信息网络平台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