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4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2篇
  50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62.
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5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对沧州沿海区、过渡区和内陆区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个区域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内陆区经济林最大,沿海区用材林最大,而用材林+经济林二指数较为接近.过渡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内陆区和沿海区.沧州市林木资源总体的均匀度偏低(均匀度指数<0.6),仅杨、柳、榆、白蜡、枣等几种乡土树种就占到全部林木资源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63.
粘虫对辽宁省农作物尤其是玉米危害严重,必须严加防控.分析粘虫危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控粘虫的有效措施,并针对2012年辽宁大规模三代粘虫危害防控行动进行总结与思考,指出加强全省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运用数学模型对香豆素衍生物13C-NMR化学位移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位移相对于未取代母体的增量具有良好的加合和降阶性规律.从理论上建立了13C-NMR化学位移的加合和降阶模型,提出了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5.

Purpose

The cultiv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has raise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since large amounts of plant materials remain in the field after harvesting. Specific proteins of GM crops might negatively impact soil ecosystem by changing residue decomposition dynamics. Particularly, the residue decomposition of crop-wild hybrids, which were formed through transgene escape to wild population, remains unexplor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used litter bags to assess residue (leaves, stems and roots) decomposition dynamics of two stacked gene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Cry1Ac and the sck (a modified CpTI gene encoding a cowpea trypsin-inhibitor) (Bt/CpTI) rice lines (Kefeng-6 and Kefeng-8), a non-transgenic rice near isoline (Minghui86),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and Bt wild rice at three sites.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of the Cry1Ac protein in Bt rice residue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Mass remaining, total N and total C concentrations of rice residues declined over time and varied among plant tissue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cultivar, crop-wild hybrids and wild rice, but no differences between Bt and non-Bt rice cultivar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ry1Ac was higher in leaves and stems than in roots and was different between rice types. The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Cry1Ac fitted best to a first-order kinetics model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total nitrogen in residues but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ass decomposition rate. The predicted DT50 (50 % degradation time) of the protein ranged from 10.7 to 63.6 days, depending on plant types, parts and burial sites. By the end of the study (~170 days), the protein was present in low concentration in the remaining residue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s of the stacked Bt/CpTI gene inserts on the decomposition dynamics of rice residues are in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66.
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代谢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酮病是高产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本研究采用酮粉法、试剂盒法分别对60头奶牛乳汁β-羟丁酸、血液β-羟丁酸、血液葡萄糖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健康奶牛和酮病牛血液β-羟丁酸含量分别为509±43μmol/L和2348±127μ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葡萄糖含量分别为3.94±0.17mmol/L和3.18±0.06m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3.4±106μmol/L和315.5±103μmol/L,差异显著(P<0.05).酮病牛的血液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与血液β-羟丁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7.
 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8.
长沙地区美洲斑潜蝇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是蔬菜上重要的潜叶害虫。通过在长沙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了它的年生活史和各虫态生活习性。结果表明,它一中发生9 ̄10代,能在27种植物上为害,以豇豆、四季豆、冬瓜、甜瓜、齐心菜、大白菜、龙葵等受害最重。并查明了它的世代历期以及各早态的习性和行为。  相似文献   
69.
液态地膜覆盖下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2014年间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探讨了平地无覆盖种植(CK)、平地全液态地膜覆盖种植(YM1)、垄覆液态地膜沟种植(YM2)及连垄全液态地膜覆盖种植(YM3)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下,2 a土壤储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波浪起伏状态;前期降水16.1 mm后,YM1、YM2、YM3处理雨后土壤储水量分别比CK对照高出1.23%、4.29%、4.79%,且差异显著(P0.05),后期雨后储水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对土壤0~200 cm总储水量和耗水量研究发现,YM1、YM2、YM3处理收获后2 a平均储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2.74%、2.87%、9.79%,2 a平均耗水量均比CK对照减少了1.26%、2.03%、8.17%,其中覆盖YM3处理与CK对照差异显著(P0.05)。与CK对照相比,覆盖YM1、YM2和YM3处理2 a平均增产1.88%、11.32%、21.96%,2 a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较CK对照提高3.17%、13.51%、32.67%,其中,覆盖处理YM3增产保水效果显著(P0.05),处理YM1与CK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液态地膜与连垄全覆盖种植方式结合(YM3)更有利于发挥液态地膜的效果,促进产量的增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0.
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乔木林>亚乔木林>灌木林>自然草地,但人工草地>自然草地。可依坡面产水功能将不同植被分类,自然草地和灌丛为水源生产型,亚乔木林为水源平衡型,高大乔木林和人工草地为水源消耗型。植株密度不是坡面植被蒸散大小的决定性因子,其作用更多的是调控蒸腾量及其占蒸散比例。虽然降低植株密度一般会减小蒸散,但并不是相同比例地线性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反应也不一样,表现出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从乔木、亚乔木到灌木而变弱的趋势,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是有限的。对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大小,作为调控措施的有效性,有效的密度调控范围等,还需严格的对比实验和理论研究。估计和评价植被蒸散耗水时,用叶面积指数或叶生长量指标可能比密度更符合生物学逻辑。从在干旱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稳定、高效、多功能的坡面植被的角度而言,草地和灌丛的蒸散低于乔木林,建立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式的植被可能更利于流域产水和植被稳定。从小流域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考虑在土壤水分承载力空间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能兼顾产水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植被稳定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