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0篇
  免费   1586篇
  国内免费   1213篇
林业   921篇
农学   738篇
基础科学   693篇
  1445篇
综合类   7317篇
农作物   1129篇
水产渔业   683篇
畜牧兽医   2415篇
园艺   974篇
植物保护   674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684篇
  2021年   718篇
  2020年   625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685篇
  2016年   491篇
  2015年   689篇
  2014年   692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1225篇
  2011年   1184篇
  2010年   1209篇
  2009年   1005篇
  2008年   1147篇
  2007年   975篇
  2006年   781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四川省乡土民宿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聚焦于现今火热的民宿发展潮流,针对我国民宿现有的弊病,在四川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之际,主张从更加健康和长久的角度入手,培育西蜀民宿新品牌。希望新模式能帮助四川地区民宿更好地发展,从乡土的角度入手建设更加规范和特色的乡土民宿。  相似文献   
72.
以同在滇中地区磷素差异较大的富磷区与贫磷区的云南松林群落及其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研究了土壤磷素的有效磷特征和土壤其他养分因子,分析了2类云南松群落的结构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富磷区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贫磷区,虽然两地活性磷(H2O—Pi、NaHCO3—Pi和NaHCO3—Po)含量都低于10%,但富磷区活性磷含量显著高于贫磷区,贫磷区有机磷含量高于无机磷含量,富磷区却相反;富磷区其他土壤养分如全氮、有机碳含量也显著高于贫磷区。富磷区云南松群落林木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高于贫磷区云南松群落,而平均株高、平均胸径、冠幅低于贫磷区云南松群落。讨论认为,在贫磷区云南松与富磷区云南松群落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策略有关,在磷素匮乏的地区,植物群落为了维持正常生长而进行紧密磷素循环,植物和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磷素来自有机磷的矿化与溶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磷损失;但在磷素极其充沛的地区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更加倾向将磷素从土壤矿石转移到生物地球化学磷循环中,对于当地植物和微生物来说,紧密的磷素回收就显得无关紧要。两地云南松群落结构的显著差异与地表磷素含量关系密切,富磷区因土壤磷含量丰富,并且引起其他营养资源丰富,从而能够维持更多种类的植物,同时相应地降低云南松在群落的生态优势;相应地贫磷区磷素成为限制因素,并且其他营养资源也相对短缺,从而不能支持更高水平的植物多样性,云南松因具有较强竞争力而生态优势更高。  相似文献   
73.
农作物低温冷害监测评估及预报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作物冷害指标、风险及损失评估、监测和预报,以及近年来业务化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比较了这些领域新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3S技术和作物模型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探讨了遥感温度反演与冷害监测相结合的可行途径,作物模型用于区域冷害损失评估所需的尺度转换及相应冷害模块添加等问题.明确了新技术与冷害研究相结合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可为冷害研究的技术革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不同夏谷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夏谷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研究了谷子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对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8个夏谷品种的平均产量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平均增产率为8.2%;氮肥对8个品种的增产效应不同,以济谷14、济谷17和济谷18增产效果显著,而对其它品种的产量无显著的促进作用。8个夏谷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氮肥农学效率以济谷14最高,与其它品种达显著性差异;而豫谷18和济谷18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因此,在华北夏谷生产中,应结合当地生产情况和不同品种氮肥利用特性进行品种的选择和应用。  相似文献   
75.
Coupling beams combining two coupled walls are the primarily energy dissipating elements in the coupled walls and play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ductility. It is proved by the test outcome at home and abroad that the shear failure happening early cannot be  相似文献   
76.
In this paper, the water model method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flow behavior of asymmetrical five streams L-type tundish in a steelmaking pl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ization plan is set up with turbulence suppressor T+ vice guide wall D2+ main guide wall with three holes (D1a) which consists of top two holes with 25° inclination and one hole with 30° inclination below. With this plan, the time which the colorants reach to the outlets increases, the difference of response time in all outlets decreases,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the RTD reduces, the existence time of high concentration liquid steel extends, and the ratio of dead zone in each streams reduces.  相似文献   
77.
绿豆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是获得抗旱资源和挖掘抗旱基因的前提。本研究以21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温室内盆栽控水旱胁迫,考察不同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等12项指标,计算各指标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运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方法,评价绿豆成株期抗旱性,筛选抗旱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抗旱系数与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从而遴选出这7项指标作为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基于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且3种评价抗旱分级结果一致性较高,故认为抗旱指数法适宜于大规模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筛选获得高抗种质3份、抗旱种质6份、中抗种质4份、敏感种质5份和极敏感种质3份。  相似文献   
78.
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作用,论述构建土壤肥沃耕层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我国土壤耕层构建模式的发展历程,介绍一种将深翻和秸秆还田结合起来的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新模式,为提高土壤耕层的肥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自2015年我国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全国各地把这项行动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贯彻落实。从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危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效果评估、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化肥零增长行动进行了全面总结,以期对今后化肥零增长行动的深入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0.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探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教学改革,通过灵活安排实脸室开放时间,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建立科学考评制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