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2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林业   348篇
农学   283篇
基础科学   227篇
  640篇
综合类   2685篇
农作物   379篇
水产渔业   358篇
畜牧兽医   1107篇
园艺   374篇
植物保护   29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菌丝融合群为AG1-1A、AG1-1C和AG-5,出现频率分别是80.51%、12.99%、2.60%。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77个待测菌株分为23个营养亲和群,其中有11个亲和群由单个菌株独立组成,出现频率为47.83%。遗传变异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0.6667时,从不同菌丝融合群中选取的15个代表菌株可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丝融合群判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2.
研究桃树主干形和开心形冠内不同方位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质地的关系。以7a生‘大久保’为试材,以树干为中心,划分为不同的方位,在生长时期测量每个方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果实采摘时测量不同部位果实的质构参数。结果表明:主干形桃树不同方位叶片Pn、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质地特性差异显著,而开心形差异不显著。2种树形都表现为东北上层Pn、叶绿素和果实胶着性、咀嚼性高于其他方位,以西北下层最低,开心形桃树果实质地参数较为一致,且各部位果实的咀嚼性较高,果实成熟度一致性好。由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叶绿素a、Pn与果实质地参数的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二者可以作为桃树果实质地优劣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53.
以国内收集到的56份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皮厚、中心糖含量、边缘糖含量、中边糖含量差等7个果实性状变异性,并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西瓜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单果质量、果皮厚、中边糖含量差等数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极差分别为4.53 kg、2.32 cm、3.00%,变异系数分别为21.74%、33.95%、26.6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7个数量性状可转化为4个综合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93.94%。以综合成分中主要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6份西瓜品种分为小果型、中小果型、中果型和大中果型4类,各类间性状上有较大差异。单果质量、果皮厚、中心糖含量和中边糖含量差4个主要指标对西瓜果实品质影响较大,育种过程中,对这4个指标进行选择有利于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相似文献   
954.
针对中文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编委队伍名誉化、审稿专家库更新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步伐、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术期刊传播途径优化以及传统编辑向全能型的新时期编辑的转型问题等,文章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实现“科学家办刊”、建立优质的审稿专家队伍、恰当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培养新时期的全能型编辑,为激烈竞争中的中国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5.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原虫病。目前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药物和活球虫疫苗,但药物防治存在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球虫活疫苗具有致病性、生产成本高、可能产生"返强"的弊端。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具有易操作、稳定、安全和高效等优点,成为预防鸡球虫病的研究热点。该文主要从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机理、免疫效果影响因素、细胞因子佐剂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便为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张明莉  常宏磊  马淼 《草业学报》2017,26(10):179-187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对比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土壤碳源利用的差异,以未种植任何植物土壤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著高于本地植物苍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大利苍耳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31种碳源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72 h, P<0.05),AWCD变化规律如下:意大利苍耳>苍耳>CK(对照);意大利苍耳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丰富度指数(S)均显著高于苍耳和空白对照,与苍耳相比,意大利苍耳的H,D,S分别增加了3.13%,0.77%和21.67%,与CK相比,意大利苍耳的H,D,S分别增加了4.59%,0.89%和35.18%,CK最低;碳代谢指纹图谱分析表明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的碳源利用存在显著差异,意大利苍耳显著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胺类、酚酸类、氨基酸类和糖类等碳源的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意大利苍耳集中在第一主成分,得分系数3.3103,苍耳主要分布在第二主成分,得分系数-1.9616;糖类物质、羧酸类化合物、多聚物和氨基酸类是根际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形成对自身有益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可能是意大利苍耳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57.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等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初步确认有外来入侵植物27种,隶属于13科25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7种;所有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占40.7%;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都有植物入侵该区,而以美洲大陆最多;入侵途径多样,以无意传播途径为主。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分析了麋鹿对部分入侵植物种的采食利用,从植物入侵特点和对石首麋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对该区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58.
[目的]研究梨育种材料果实性状品种间相似度和遗传多样性,比较评价15个新疆梨品种果实性状,为梨种质创新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法和Q型聚类,对梨果实进行比较及分类,基于果实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1)新疆地方梨品种多样性丰富,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8.83% ~78.39%,果形指数变异...  相似文献   
959.
微量金属元素对中低温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微量金属元素对中低温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序批式反应体系内投放微量金属元素(Fe、Co、Ni),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消化效率的差异。[结果]35℃条件下,厌氧发酵对底物消耗更为迅速,产气效率更高,而20℃条件下,则更有利于刺激嗜冷产甲烷菌群的活性,各处理的p H多维持在6.5~7.0,更适宜厌氧发酵反应的进行。其产生的沼气,甲烷含量也相对更高,其中WP20处理平均甲烷含量可达52%。而投放微量金属元素,对不同菌种的刺激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20℃条件下,微量元素对W菌种厌氧发酵产气效率影响最为显著;35℃条件下,微量元素对G1菌种影响较为明显,G1P35累计产气量达7 129 m L。[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探讨低温条件下沼气生物强化菌群的微生物特性、环境因子互作、菌群时空分布和种群动力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0.
为了研究离子液体[C_(16)mim]Cl的生物毒性作用,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胚胎和仔鱼为受试动物,分别以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4个发育时期以及孵出期和孵出3 d的仔鱼作为处理的起始点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_(16)mim]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胚胎的孵化率逐渐下降,畸形率则在逐步升高;其中,刚孵出的仔鱼24 h与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0.555、0.453、0.091 mg/L;孵出3 d的仔鱼24 h与48 h的LC_(50)及SC分别为0.444、0.273、0.031 mg/L。表明在较低剂量内,离子液体[C_(16)mim]Cl对泥鳅胚胎及其仔鱼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与致死作用,并且该毒性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