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63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21篇
  43篇
综合类   333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69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川西北高原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先天脆弱。为提升川西北高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平,本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分析阿坝州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农村人居环境等农业农村污染情况。结果表明:(1)农田种植污染源中,南部农业县玉米等作物存在偏施氮肥和施用过量等情况,农药主要集中在南部农业县,以杀虫剂和除草剂为主;中南部玉米等作物种植区较为依赖地膜,存在残留污染风险。(2)畜禽养殖污染源中,中南部农业县养殖比较集中,专业养殖户的畜禽粪便污染风险较大。若尔盖和红原等牧区县局部区域内有过度放牧、土壤沙化和草场退化等问题。(3)农村人居环境中,部分区域农村垃圾、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农村厕所配套设施不足。最后本研究针对阿坝州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技术,以期为川西北高原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2.
为探讨东北旱地秸秆还田量对磷素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玉米栽培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添加秸秆,设置秸秆用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和1.50 kg·m-2。分别测定不同处理0—90 cm土层土壤中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淋溶液的累积淋失量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土壤TP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与CK相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磷素向下迁移降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剖面磷素向下迁移影响显著;淋溶液中P含量显著减少,其中TP降低12.93%~59.85%,AP降低11.22%~46.28%。秸秆还田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秸秆还田量为0.75 kg·m-2时产量最高,较CK增产14.6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为东北旱地秸秆还田减少磷素淋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3.
西番莲作为新兴的热带果树,在热带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AQP)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研究以西番莲‘台农’(Passiflora edulia Sims)为实验材料,利用西番莲的基因组数据,通过同源克隆法从西番莲中克隆得到了一个水通道蛋白基因PePIP2,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分子式为C1417H2156N360O373S8,预测分子量为30 459.37 Da,等电点为8.84,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上。启动子区域分析显示其含有参与胁迫应答的顺式作用元件。对其进行干旱、高盐、低温、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ePIP2能够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胁迫的诱导表达,其中在土壤含水量为50%,在45℃高温处理4 h和0℃低温处理48 h,其表达量最高。在烟草中进行瞬时表达,在不同时间的干旱胁迫处理下,PePI...  相似文献   
804.
为探索选育高异黄酮含量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新种质材料的可行途径,本研究测定和林格尔县实验地中300株红三叶地上部分的异黄酮含量,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不同异黄酮含量红三叶聚类为4个类群(T1~T4),同时对4个红三叶类群进行形态特征进行观测,以及对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00株红三叶异黄酮含量介于15.65~34.16 mg·g-1,平均含量为24.88 mg·g-1。不同异黄酮含量的红三叶类群在形态特征、农艺性状、草产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高异黄酮含量红三叶群体占300株的18.67%,平均含量为29.61 mg·g-1,具有绝对株高和自然株高差值大于15 cm(平卧型)和叶片面积小于350 mm2的形态特征;同时绝对株高、草产量也显著更高(P<0.05)。本研究为红三叶高产优质栽培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5.
针对当前渔业养殖移动监测装备续航能力低、成本高、难于普遍应用的现状,提出并研制了一台小型便携式渔业养殖移动与定点监测用AUV。该AUV采用“类海豹式”作业模式和模块化结构,用常规GNSS代替昂贵的水下惯导系统,三个主要舱体呈“品”字型分布以增加平稳性,并以步进电机控制活塞改变外置油囊体积来实现无动力潜浮。以低功耗STM32F407芯片为控制核心,采用Free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LabVIEW开发环境,设计与开发AUV水面自主巡航和动态避障系统、数据图像采集与通信系统和岸基智慧渔业大数据人机交互界面。能耗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分别表明该AUV能耗低,当携带锂电池电量为5.184 kWh时,续航时间可达约77 h,且能够实现自主巡航。样机试验表明能够与岸基上位机进行通信并有效采集水域水质信息及水下视频图像。渔业养殖监测用AUV搭载传感器灵活、续航时间长、功耗小、成本低、易维护和升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渔业养殖的立体化移动和长期定点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806.
采用橘小实蝇诱剂、瓜实蝇诱剂、地中海实蝇引诱剂和蛋白诱饵于2017—2018年在西沙永兴岛开展检疫性实蝇监测。监测共收集到实蝇标本125 814头,经过鉴定,分别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和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3种果蔬实蝇。其中,橘小实蝇是绝对的优势种。同时对西沙永兴岛果蔬实蝇的种类、发生动态及寄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7.
808.
【目的】通过研究水稻渐渗系群体构建时产生的偏分离现象,可以发现更多与偏分离相关的基因,有助于解析偏分离在水稻中的主要作用及其产生机制。【方法】应用籼粳组合华占/Koliya构建的一套渐渗系群体,以其后代基因型的分离比作为表型对偏分离位点进行定位。【结果】在第8染色体上发现一个染色体区段在其后代中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孟德尔分离定律。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偏分离现象受第8染色体上两个位点控制,分别命名为SegD8A和SegD8B,其中SegD8A为偏分离位点,但其偏分离属性受SegD8B调控。当SegD8A和SegD8B位点都为杂合型时,子代中SegD8AHH和SegD8AKK的比例接近1∶4;当SegD8B为纯合华占基因型时,子代中SegD8AHH和SegD8AKK的比例接近1∶1;当SegD8B为纯合Koliya基因型时,子代中SegD8AHH几乎不出现。我们将SegD8A基因定位在一个大小为46.5 kb的区间内,SegD8B基因定位在一个大小为1160.2 kb的区间内。【结论】本...  相似文献   
809.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膻味水平舍饲肉羊肾周脂肪代谢组学特征。试验分为4组,每组15只小尾寒羊羔羊,其中各试验组分别饲喂沙葱粉(AMR)、沙葱水提物(AWE)及沙葱醇提物(AFE),对照组(CK)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结束后从各组中随机选择6只羊屠宰,采集背部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大网膜脂肪样品,检测4-烷基支链脂肪酸(BCFA)的沉积量,并以此为依据筛选极高膻味水平样品和极低膻味水平样品。采用LC-MS的方法,探究不同膻味水平舍饲肉羊肾周脂肪代谢组学特征。结果表明:沙葱及其提取物能够改善除尾部脂肪外其它部位脂肪组织中(肾周脂肪、背部皮下脂肪和大网膜脂肪)3种支链脂肪酸,且肾周脂肪最为敏感,其中沙葱醇提物对降低肾周脂肪中3种支链脂肪酸的沉积量效果最佳(MOA P<0.001;MNA P=0.044;EOA P<0.00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组氨酸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及亚油酸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可能与膻味相关物质的合成有关。综上所述,沙葱醇提物可能通过影响舍饲肉羊机体脂肪酸及氨基酸代谢通路,调控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进而影响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合成,从而改善羊肉膻味。  相似文献   
810.
张鹤  敖平星  赵雁 《草地学报》2022,30(5):1178-1184
为探究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苜蓿属(Medicago)植物耐热性的影响,以苜蓿属3个品种盆栽苗为材料、以常温无ALA (CK)和高温胁迫无ALA (Heat)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ALA (5,10,15,20,25 mg·L-1)预处理对高温胁迫后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42℃高温胁迫后,3个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WL525HQ、德钦苜蓿和楚雄南苜蓿相对电导率较CK分别升高205.844%,206.589%,226.741%,MDA含量则升高112.649%,110.140%,124.664%,且叶片严重失绿。但喷施不同浓度ALA后可有效减少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P<0.05),缓解叶片失绿,同时提高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P<0.05),并且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较高(P<0.05)。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影响苜蓿各耐热性指标的因素中,处理和品种虽有显著影响,但其作用大小为处理>品种。以8个生理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20 mg·L-1ALA预处理对3个品种缓解高温胁迫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