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9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339篇
农学   316篇
基础科学   145篇
  402篇
综合类   785篇
农作物   174篇
水产渔业   161篇
畜牧兽医   368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对潜江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潜江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6年、2018年和2020年潜江市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6—2020年潜江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 (1)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潜江市的土地利用以水田、稻虾田和旱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持续减少,而稻虾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与水田转化为稻虾田,水田与旱地间相互转化。2016—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率绝对值由大到小:稻虾田>林地>水域>旱地>水田>建设用地。(2)潜江市土地利用动态度持续下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59%。(3)在景观格局变化方面,类别级别分析表明,水田和旱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大,而稻虾田破碎化程度降低,水田的聚合程度持续降低。景观级别分析显示,潜江市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加,聚集程度减弱,连通性变差;破碎化程度加剧,中小型斑块数量增加,异质性增强。【结论】 2016—2020年潜江市整体土地利用变化大,地类之间相互转化剧烈。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趋向均衡化和多样化,但整体景观破碎化加剧。研究结果对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可为潜江市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2.
目的

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桃潜在分布区在未来3种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用ecospat软件包分析光核桃气候生态位变化,以确定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结果

(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光核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较高海拔地区,总面积约为360 711.8 km2,其中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等地为光核桃高度适生区;(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光核桃适生区整体呈向西南收缩趋势,生境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海拔,光核桃未来时期与当前时期生态位的重叠率随气候变化加剧逐渐降低。

结论

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我国光核桃适生区将向纬度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迁移,光核桃气候生态位也将与当前生态位逐渐分化,温度和海拔是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应在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宜度均无显著变化的区域设立保护地,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同时也可避免人类活动对光核桃资源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263.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控温,按照2 ℃·h-1的升温速率将水温从自然水温15 ℃升高至31 ℃(实验组)并维持此温度至96 h,同时设置15 ℃的常温对照组。分别于处理组水温达到31 ℃后的0、6、12、24、48、72、96 h时,同时采集处理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组织的组织学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31 ℃处理0 h时肝脏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类似,无显著变化。但是,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肝脏组织损伤逐渐加重,96 h后肝脏呈现严重损伤,表现为水肿、细胞核消失甚至溶解和肝组织局部坏死,以及肝细胞原有结构破坏等现象。此外,随着高温胁迫的持续,肝脏细胞凋亡现象逐渐加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小黄鱼的肝脏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诱导大量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明确了高温胁迫对小黄鱼肝脏组织的影响作用,对于小黄鱼养殖管理避免肝脏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4.
265.
【目的 】明确黑土区坡耕地切沟分级特征,明晰地形条件与耕作垄向对切沟发育的影响,揭示自然条件与人类耕作扰动下切沟侵蚀发育机理,为切沟侵蚀精准防控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关键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详查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切沟长度、坡度、垄向角、垄作坡长、垄作坡度等指标,结合地貌学水系分级原理划分切沟等级,并分析人为垄作因素与自然因素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 】(1)研究区发育的234条切沟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切沟数量最多,沟长随着切沟等级提升而呈增加趋势;(2)斜垄耕作占比最多、横垄(80~100°)次之,1级沟主要分布在横垄耕作(38%),0~300 m垄长(81%)和0~2°垄作坡度范围内(48%);(3)切沟数量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210~220 m切沟最多,随着海拔的增加,垄作坡长和垄向角呈增大趋势,而垄作坡度呈现减小趋势;(4)切沟数量在坡度2~4°最多,随着切沟坡度的增加,垄向坡长和垄向角度减小,垄作坡度增大。【结论 】分析黑土区切沟分级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66.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17年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和对应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提取对应的遥感因子,计算30 a期间生物量和遥感因子的5、10 a定期变化量、年平均变化量、5、10 a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上生物量模型,提高高山松森林AGB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5种变化量类型的RF模型效果均优于相应的MLR模型,RF模型中采用5 a变化率效果最好,其拟合R2为0.956,RMSE为0.664 t/(hm2·a),预测结果中RMSE为2.285 t/(hm2·a);纹理因子在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量建模中贡献最大。采用遥感因子变化率构建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提高了生物量变化的估测精度,可为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动态估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7.
马立克氏病疫苗胚胎免疫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检测了胚胎免疫鸡(孵化至18日龄时鸡胚接种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及其相应1日龄免疫鸡和未免疫鸡的红细胞CR1花环率和红细胞IC花环率以观察其外周血液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鸡日龄的增长,其外周血液中红细胞CR1活性呈现一定的递减性变化,但胚胎免疫鸡红细胞CR1活性的降低幅度远低于其它两组鸡。胚免鸡出壳后7日龄进行vMDV攻毒,结果也显示胚胎免疫可显著阻止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此外,胚免组鸡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下降(IC形成减少),使得红细胞免疫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68.
扬中市家畜改良站的种公猪于1999年6~7月间发生了猪的附红细胞体病,严重影响了精液质量,如无精、死精、少精等.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获得根治.  相似文献   
269.
【目的】研究快速、准确、宏观获取不同森林类型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的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中小尺度森林LAIe遥感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为林业精细化监测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模拟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方法】以长白山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运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研究区4种针叶林型(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空间分布;采用区分林型和全样本2种方案,分析样地实测LAIe与7种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反红边叶绿素指数、改进简单植被指数、归一化水体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简单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利用各林型对应的最优植被指数,构建区分林型和全样本LAIe与植被指数的回归模型,并基于验证样本数据对比区分林型模型、全样本模型和PROSAIL模型在LAIe反演中的精度表现;结合地理因子分析4种针叶林型LAIe空间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样本组中7种植被指数与相对的LAIe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除增强植被指数(EVI)与红松LAIe、简单植被指数(SR)与红皮云杉LAIe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6,但组间LAIe与不同植被指数相关性具有较大差异;红松、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LAIe与反红边叶绿素指数(IRECI)相关性最高,红皮云杉、红松LAIe分别与EVI、改进简单植被指数(MSR)相关性最高;4种不同林型模型比全样本模型的R2提高12.7%以上,RMSE降低34.5%;研究区内4种林型LAIe范围在0.37~5.86之间,平均LAIe由高至低依次为红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红松对海拔、坡度、坡向的变化最为敏感,红皮云杉、樟子松次之,长白落叶松最小。【结论】不同林型LAIe与遥感植被指数的相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分林型构建回归模型能够提高LAIe反演精度;区分林型后拟合的线性模型精度整体较PROSAIL模型和全样本模型更高,但LAIe高值区域没有PROSAIL模型表现稳定;4种针叶林型LAIe对地理因子变化的反应差异较大。本研究可为精细区分森林类型的中小尺度针叶林LAIe遥感反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0.
硒锌联合应用对奶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元素硒锌联合应用对奶牛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锌硒在奶牛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选择15头荷斯坦奶牛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验,实验以每组5头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加硒组,日粮添加亚硒酸钠0.22mg/kg饲料;加硒加锌组,在加硒组基础上添加硫酸锌12mg/kg饲料。结果显示,加硒组及加硒加锌组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实验期内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