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9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30篇 |
农学 | 384篇 |
基础科学 | 182篇 |
514篇 | |
综合类 | 993篇 |
农作物 | 230篇 |
水产渔业 | 211篇 |
畜牧兽医 | 453篇 |
园艺 | 105篇 |
植物保护 | 1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37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本文用恒温改变电压电超滤、恒温恒电压电超滤及生物(黑麦草)耗竭试验等动态方法对江苏省几种不同土壤K素供应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恒温恒电压电超滤连续解吸60分钟的K的释放可以用二级反应方程K_=K_0t/(t+1/kK_0)来描述,K_0与土壤K供应的数量有关,K素的释放速度受K_0的影响较大;(2)在耗竭试验中,生物吸收来自缓效性K量(第一部分非交换性K量)可达总吸K量的15%~47%。随着收割次数的增加,交换性K可降至一个最低值,该值可以用来反映第一部分非交换性K的释放速率。同时,缓效性K也会降至一个最低值,该值可用来反映第二部分非交换性K的释放速率。上述研究结果都表明:淤土、小粉浆土、勤泥土和鸭屎土的供K特性良好;沙土,两合土次之;乌底白土较差;黄白土、淀浆白土和黄泥土最差。 相似文献
82.
有效识别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对污染控制与管理以及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降雨、地形和施肥影响因子的输出风险模型,识别流域各级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的地域单元。结果表明:1996年和2010年,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概率分别为50.0%和46.3%;非点源污染风险处于较高以上程度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2 985.8和11 628.0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9%和34.9%;与1996年相比,2010年非点源污染风险程度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换的总面积约为6 674.3 km2。拉萨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风险概率为中等,风险程度在局部范围内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高风险区域面积减少、低风险区域面积增加,但是中等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有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是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营造控制非点源污染迁移的植被缓冲带。 相似文献
83.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4.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春季融雪期非点源污染的形成特点,提出了基于现场监测的径流浓度法估算春季融雪期非点源污染。该方法主要包括监测频次确定、监测点位布设、现场监测、融雪径流计算、非点源污染产生量估算、典型子流域入河系数估算和非点源污染入河量估算等7个过程。其中,监测点布设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坡度与该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土壤类型重合的区域,监测频次通过分析融雪过程和融雪径流特征确定。将该方法应用于东北地区的阿什河流域,计算出春季融雪期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COD的产生量为1 637.03 t,入河量为151.11 t。 相似文献
85.
86.
87.
【目的】对陕西省致仔猪腹泻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肠毒素及黏附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陕西省陕北(子洲、甘泉)、陕南(汉中、城固)和关中(杨凌、西安、户县)3个地区7个大型养猪场1~50日龄腹泻仔猪的粪便样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普通和多重PCR方法,检测已知能表达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以验证试验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自陕西省腹泻仔猪粪便样品中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肠毒素(STa、STb、LT)和黏附素(K88、K99、987P、F41)检测。【结果】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04株大肠埃希菌,其中表达肠毒素的菌株有45株,STa、STb、LT和STa+LT阳性的菌株数量分别为28,5,8和4株;表达黏附素的共31株,K88、K99、987P和K88+987P阳性的菌株分别为4,22,2和3株。在被检测的样品中,同时表达肠毒素和黏附素的大肠埃希菌有14株;陕南地区仅检测出STa肠毒素和K99黏附素,陕北地区较复杂,各毒素类型均有出现。在1~7日龄,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表达的毒素主要是K99和STa;到20~30日龄时,各种毒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结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ETEC表达的肠毒素主要是STa,表达的黏附素主要是K99;毒力因子的分布与区域和仔猪日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8.
2001~2002年研究了上海地区月季叶蜂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幼虫结茧入土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分别为0.68±0.05mm、1.37±0.14mm、1.67±0.16mm、2.13±0.16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2048.9mm2。雌雄性比为1.32:1。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93±0.92d。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幼虫取食30%乙酰甲胺磷4000倍喷雾叶后2d死亡率达92.6%,取食40%氧乐果4000倍喷雾叶后2d后死亡率达96.2%;喷雾1000倍25%悬浮剂灭幼脲3号,4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91.60%。 相似文献
89.
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98FD20的T3代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 TGR2的Sou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0.
赤霉素对‘粉红朱砂’和‘虎丘晚粉’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对‘粉红朱砂’和‘虎丘晚粉’两种露地栽培梅花的花期、展叶期和落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 0 0 0mg L的赤霉素在 10月底至 11月处理可使‘粉红朱砂’的花期提前约 1个月 ,展叶期提前 30~ 4 1d ,但同时出现明显的落蕾效应 ;而 1月处理使‘虎丘晚粉’始花期、末花期均延迟 ,同时开花量增加 ,且观赏期延长。研究还探讨了温度作为梅花开花的主导因子对试验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