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林业   511篇
农学   462篇
基础科学   255篇
  650篇
综合类   2351篇
农作物   427篇
水产渔业   299篇
畜牧兽医   1029篇
园艺   304篇
植物保护   26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灌溉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灌溉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采用中国不同区域2006-2019年实际灌溉用水量,对4个气候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AM5-LR,MIROC5)驱动下的3种作物模型(GEPIC、PEPIC和LPJml)的灌溉用水量进行评估,优选模拟结果较好的前5个模式组合,分析RCP2.6和RCP6.0情景下,2021-2050年中国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评估灌溉面积扩张的增产效应。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下,2021-2050年降水量的增加使得中国水稻和大豆以及北方地区玉米和小麦产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东北8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0%左右的地区玉米产量将提高0.2~0.8 t/hm~2,东北85%左右的地区水稻和大豆增产幅度分别超过1.0、0.5 t/hm~2,东北9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5%左右的地区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介于1.0~2.0、0.5~1.0 t/hm~2之间。降水量的减少使得西南南部地区的玉米和小麦产量均下降0.2 t/hm~2左右。不同区域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差异明显,由于北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差、小麦基础产量较低,使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1%~11%)以及增产效率((0.12±0.06)kg/m~3)均较高,北部地区小麦的灌溉面积扩张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2.
抗蒸腾剂对枣苗失水率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1年生灰枣嫁接苗在晾晒失水过程中,喷施不同体积分数的薄膜型抗蒸腾剂对其失水率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木移植前喷洒50,100 mL.L-1的抗蒸腾剂,能有效地降低枣苗的失水率;抗蒸腾剂50mL.L-1时,枣苗的移栽成活率达到最大.作者提出了枣苗成活的根系和茎干失水率阈值分别为30%和8%.  相似文献   
73.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烟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烟草的研究现状及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烟叶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评吸质量、烟气与焦油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为了深入揭示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盐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Hydra水盐热系统实现对冻融期宽行、窄行和膜间位置15,25和40 cm深度土壤液态水分、温度和电导率实时等间隔加密监测,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盐热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同一位置不同深度液态水分、电导率和温度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冻融期内盐分垂向运移规律为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向表层运移,冻融作用使盐分发生了重分布,加重了土壤40 cm深度的盐分含量,电导率增值范围为20~80 μS/cm,并且冻融前后不同位置电导率以位置排序由大到小为宽行,窄行,膜间;在冻融过程中不同位置土壤温度、液态水分和电导率两两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74,而电导率与温度和液态水分两者也存在极强的多元一次函数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90;冻结和融化并不是重合的过程,而是在期间会出现分叉点,分叉点出现在-1 ℃附近.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非生育期灌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5.
首先以三氯化磷、二氯乙酸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作催化剂,控制温度85℃,合成了重要反应原料二氯乙酰氯,产率60.8/。然后用氢氧化钠作缚酸剂、三氯甲烷为溶剂,利用二氯乙酰氯、乙醇胺和丁酮为原料,反应温度-4~4℃,搅拌1h,一锅法合成了除草剂安全剂3-二氯乙酰基-2-甲基-2-乙基-1,3-噁唑烷,产率78.6/。最后,对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等分析方法进行表征,并对各种光谱谱图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光谱数据分析结果确定了除草剂安全剂3-二氯乙酰基-2-甲基-2-乙基-1,3-噁唑烷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76.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等;各摄食类群水平分布较均匀,垂直分布受水深和摄食饵料的限制;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健康状态呈虚弱水平,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77.
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印尼的渔业资源状况、管理方式、产品加工和国际合作等。印度尼西亚主要渔业类型为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其中金枪鱼渔业是最主要的捕捞业。近年来,水产养殖(如虾类、海藻等)逐渐成为印尼渔业的主要支柱;印尼渔业管理的主要部门为海洋事务与渔业部,地方各级渔业行政机构和渔业协会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印尼政府鼓励国外投资渔业,并大力促进海外渔业合作。  相似文献   
78.
小球藻固定化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海藻酸钙作固定化载体,初步探讨了海藻酸钠浓度、CaCl2浓度、胶球密度、胶球直径等固定化条件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固定化条件为:4#针头、2%的海藻酸钠溶液和0.15mol/L的CaCl2溶液制备固定化小球藻,在含50mL培养液的150mL三角烧瓶内放置250个小球藻胶球时,其生长速度较高,生长周期较长。与游离的小球藻相比,固定化小球藻生长速率慢,但生长周期长。实验结果为微藻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9.
池塘养殖增氧方式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能量流动、水质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下3个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周期(4—9月份)进行了水质测定,获得了池塘不同水层的水温、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及高锰酸钾盐指数数据。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采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降低表层、底层的温差,一定程度上降低底层水温。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溶氧,开机90min水体底层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机的5倍;6—9月份采用微孔增氧的池塘水体较普通增氧,NO2-N低70﹪以上,NH3-N低22.9﹪以上,高锰酸钾盐指数低20﹪以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0.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400、6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08±0.09) g的大菱鲆,8周后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为200 mg/kg时,大菱鲆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照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最低;大菱鲆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 mg/kg试验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和4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回归分析,确定大菱鲆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量为189.7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