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6篇
综合类   149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明确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作用机制,为该药剂的田间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受到杀菌剂处理的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生长的病菌菌丝相比,经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形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菌丝顶端膨大、增粗,分枝增多,局部肿大,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渗等;进一步的菌丝细胞结构观察发现,药剂处理可引起细胞壁、隔膜不规则增厚,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膜增厚畸形,细胞核数量增多,核仁弥散,细胞严重液泡化,甚至原生质外渗坏死等。此外,在坏死菌丝细胞内还观察到结构异常的子菌丝以及坏死菌丝细胞壁完全降解的现象。【结论】苯醚甲环唑可能通过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的形态,进而影响其结构和整个细胞的正常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及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申哲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1):191-193,197
通过对陕西关中(杨凌、周至、眉县)地区13个村65个猕猴桃园的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发现树龄、品种与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大溃疡病危害逐渐加重(3~14 a生);3个主栽品种(秦美、亚特和海沃德)中海沃德最感病.地区之间猕猴桃溃疡病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地区间小气候外,管理水平和灌溉水平均为影响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内生放线菌gCLA4对辣椒疫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皿内对峙试验从242株供试内生放线菌中筛选到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62株,抑菌带宽度≥5mm的24株,占试验总菌株的10%,分别分离自黄瓜、牛蒡等9种植物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用管碟法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发现其中6株的无菌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大豆疫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20 mm,其中gCLA4的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滤液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孢子囊的形成及游动孢子的释放,原液对孢子囊形成及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高达100%和96.2%,稀释50倍后的抑制率仍分别达95.3%和85.6%,并且对其菌丝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CLA4对苗期的辣椒疫病有较好防效。接种疫霉菌前48 h2、4 h和0 h以20 mL/盆(2株/盆)浇灌gCLA4菌株无菌滤液于辣椒苗基部土壤,接种后7 d调查病株率,其防效分别达100%、92.3%和80.8%,而接种14 d后分别为77.8%、55.6%和36.1%,说明该菌株无菌滤液具有开发成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调查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筛选出对猕猴桃溃疡病有防治作用的植物内生放线菌。[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杨陵、周至、眉县)13个村65个猕猴桃园中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在242株植物内生放线菌中筛选猕猴桃溃疡病菌拮抗菌株并进行田间病害防治试验。[结果]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平均发病率达7.95%;猕猴桃品种与发病率密切相关。对猕猴桃溃疡菌有抑制活性的菌株有76株,其中35株的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菌的抑菌圈直径≥20 mm,TIASA5菌株对4种靶标细菌均具有抑制活性,而gCLA4菌株不仅对4种靶标细菌具有抑制活性,还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gCLA4菌株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明显防效,21 d的相对防效可达66.7%。[结论]gclA4菌发酵液的抑菌谱广,gclA4菌具有开发成为一种广谱农用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同源序列法分离小麦NBS-LRR类抗病基因类似片段,并验证其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已克隆R(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NBS-LRR)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对小麦Yr26近等基因系材料Nan137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同时利用中国春缺失系对获得的抗病基因类似片段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利用Yr26载体品种92R137和感病品种Avcoet S(AvS)创制的F2:3后代群体验证获得的片段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关系。【结果】通过巢式PCR方法,获得了4个通读的小麦抗病基因NBS-LRR 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R105、R181、R326和R405,长度分别为369、589、528、618 bp;这4个片段均具有典型的NBS-LRR类的保守结构域,其核苷酸相似性为24.35%—38.36%。中国春缺失系定位结果显示片段R405被定位于Yr26所在的小麦缺失系C-1BL-6-0.32区段内,同时通过含196个单株的小群体检测结果表明该片段与Yr26共分离。【结论】从小麦近等基因系材料Nan137中获得了4个RGAs片段,其中片段R405可能是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候选片段,但需进一步验证该候选片段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复合酪酸芽孢杆菌对新鲜木薯渣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组,其中1个处理组为对照组,由70%鲜湿木薯渣、10%米糠、18%麦麸、2%硫酸铵组成,不接种菌种直接装入发酵罐密封,而另外3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1、试验2和试验3组,鲜湿木薯渣、麦麸、硫酸铵的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但添加不同比例的复合酪酸芽孢杆菌,复合酪酸芽孢杆菌的接种量分别为1000、2000、3000m L/t。菌种接入后,充分混合均匀,然后装入发酵罐密封,发酵30天后4个处理组分别采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复合酪酸芽孢杆菌可以提升木薯渣的发酵香味(P0.05),显著提高发酵木薯渣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乳酸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发酵木薯渣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钙含量和p H(P0.05)且以试验3组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结果最好。综合认为,复合酪酸芽孢杆菌以添加量3000m L/t时,发酵木薯渣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最高,建议生产中添加使用。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后1.5~24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保湿培养,1.5h后游动孢子即形成休止孢并萌发产生附着孢,3h后侵入表皮细胞,6h后进入皮层组织,24h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是主要侵入部位。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在菌丝与寄主细胞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常有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在抗病品种上病菌的侵染事件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吸器,胞壁沉积物明显多于感病品种,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利用β-1,3-葡聚糖免疫金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表明,胞壁沉积物内含有大量的β-1,3-葡聚糖,在大豆疫霉菌菌丝壁中也存在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的侵染可诱导抗病寄主细胞内β-1,3-葡聚糖迅速的合成与积累、并形成胞壁沉积物,以抵御病菌的侵染与扩展。  相似文献   
18.
1 气传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气传病害主要是真菌孢子依靠风力进行传播,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寄主一般需要高湿,甚至水膜的存在。日光温室内的高湿条件及蔬菜植株表面结露现象对病害的发生非常有利,所以受害很重,如黄瓜霜霉病等。控制室内湿度,减少植株表面结露时间,成为此类病害防治的关键。培育无病适龄壮苗是丰产抗病的基础。其防治对策有: ①生态调控防病技术。采用放风,闭棚等措施来调控温湿度,达到既不影响蔬菜生长又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陕西分离得到61株苹果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spp.),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明显的7个分离株,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在PDA、PSA、PMA和PE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好,但在PDA上的菌落颜色和产孢情况差异很大。各分离株均能在5~32℃生长,但对35℃以上高温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所有分离株均能在pH4~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5~6;光照对各分离株的菌落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分离株均可在Cza-pek培养基及供试的其它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葡萄糖、麦芽糖和酵母膏为最佳碳、氮源。采用烫伤接种的方法,分别以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苹果离体枝条,两者均可侵染发病,但各分离株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菌落颜色为黄褐色的菌株致病性强。因此,根据菌落颜色、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可将这7个分离株划分为3个类群:Ⅰ型为黄褐色强致病类群,但各分离株的产孢量有差异;Ⅱ型为乳白色不产孢的弱致病类群;Ⅲ型为灰褐色易产孢弱致病类群。其余54株分离物均属于Ⅰ型,这些结果说明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各大小麦产区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对其防治还没有好的抗病品种和特别有效的化学农药。自从成功地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s防治小麦全蚀病以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防治该病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近几年,内生菌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已成为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但对其防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作者对健康小麦上获得的5株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及其培养:小麦全蚀病菌9826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简称Ggt)与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