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测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依据农用地分等方法和数据,利用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构建可实现潜力测算模型,测算出经土地整治后自然等、利用等别提升的可实现潜力。以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利用预评价法对项目区分等因素可改变和消除的幅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自然及利用等指数均可有所提升,分等单元的省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71.24~605.34、89.30~232.96,国家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61.10~471.67、62.26~162.09。按照划分等别区间分值转换后,省自然等、省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分别平均提升0.66等、0.63等、0.84等、0.62等。该研究方法符合当地土地整治实际情况,提高了耕地质量潜力测算的应用性,可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编制和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浸渍杉木吸湿滞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舒  魏洪斌  伊松林  周永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91-11593
[目的]对浸渍杉木的吸湿和解吸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浸渍木材加工过程中的木材尺寸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Hailwood-Horrobin吸附模型,拟合出20℃和30℃浸渍杉木与杉木对比材的吸湿及解吸曲线并进行对比。[结果]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比杉木对比材,相对湿度对浸渍杉木吸湿和解吸过程影响较小;浸渍杉木的等温吸湿曲线与解吸曲线均低于杉木对比材。[结论]浸渍杉木存在吸湿滞后现象。在同样的大气环境下,浸渍杉木达到稳定的过程要快于杉木对比材,但浸渍杉木的吸湿滞后差值要小于杉木对比材的差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土地整治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客观分析我国土地整治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为土地整治领域的土地管理决策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对文献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类与统计方法,根据论文发表数量、期刊、研究机构、被引频次等指标,分析我国土地整治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发展趋势等。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领域文献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长,到2010年之后达到高峰,不同期刊在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上具有一定差异性,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和土地管理部门为主,并逐步形成了土地整治研究的核心团队,随着土地整治目标转型,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土地整治研究尺度主要是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未来土地整治技术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近期土地整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整治处于转型发展期,今后应继续深化土地整治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在国土综合整治,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地力退化土地整治,工程装备与技术四个方面加强相关研究,支撑土地整治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开县为例,通过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等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实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开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研究表明:开县各镇街限制修正系数介于0.25~0.71之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3 470.88 hm2.认为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作为生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古人类遗址土壤研究中,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包含物特征,可还原古人类活动类型以及强度。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两个剖面在遗物遗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遗存方面的差别,从而获取该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剖面中出现陶片、石器、灰坑、灰烬层和文化层;通体粒度组成偏砂,在灰烬层砂粒含量达到最大;低频磁化率(χlf)高于自然剖面,且出现异常高值,频率磁化率(χfd)略低于自然剖面;色度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值低于自然剖面,均在灰烬层出现最小值;容重小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层出现最小值;全磷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极大值和最大值;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Artemisia)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存在驯化的粟、黍、水稻植硅体;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较自然剖面偏正,指示剖面植物类型以C4为主;炭屑含量大约为自然剖面的4倍。土壤在古人类活动影响下,宏观上,土体中的侵入体和剖面形态特征与自然剖面具有明显的差别;微观上,粒度组成、磁化率、色度、全磷、容重、孢粉、植硅体、炭屑和有机碳同位素也与自然剖面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查理思  吴克宁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2023,55(5):1114-1121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1)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2)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3)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