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为了配合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确切分析绿洲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则,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干旱绿洲农业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模型构建对典型干旱绿洲农业区武威市1957—2008年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57—2008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指数随时间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武威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极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中等可持续发展阶段。但综合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还较低,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在加剧.2001年比1987年面积减少了3.07万hm2,其中戈壁、盐碱地减少较多为2.10万hm2、0.64万hm2;绿洲防风固沙林向荒漠化土地类型(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转化,转化率分别为4.46﹪、3.82﹪、3.67﹪、6.56﹪.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荒漠化处于逆转趋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思想,进行生态建设并建立完善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3.
淮河流域冬小麦晚霜冻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晚霜冻害的变化规律,基于1960-2016年6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0cm最低气温数据,计算霜冻频次、强度和变异系数,构建霜冻害危险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晚霜冻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57年中晚霜冻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5日,整体呈提前趋势,速率达到-2.49d·年-1(P<0.05),晚霜冻的提前结束使冬小麦灌浆停滞和籽粒发芽力丧失的风险降低。(2)在冬小麦生长季延长的背景下,57年中轻度、中度、重度晚霜冻的频次都呈现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9.14次·年-1(P<0.01)、-1.17次·年-1(P>0.05)、-5.81次·年-1(P<0.01)。年代变化上,重霜冻在灌浆至成熟阶段的频次在1980s上升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6.73次·年-1(P<0.05)。1961-1990年中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增加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1.80次·年-1(P<0.05);1981-2010年重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减少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3.46次·年-1(P<0.01)。(3)冬小麦晚霜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异较大,呈不同分布模式。以开始拔节的日期为起点,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在拔节后(1~5d)所占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达到0.63%、80.68%。中风险区在抽穗至开花阶段(12~15d)面积百分比最大(81.68%),较低风险区在灌浆至成熟阶段(16~57d)占比最大(57.49%)。不同程度的晚霜冻频次在不同的时间段减少速率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4.
甘肃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累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在生理生化方面作出快速响应。通过分析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了解其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叶绿素的含量随着叶片形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叶绿素含量0.25~1.65mg·g~(-1),其中卷叶类植物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为薄叶,多浆和肉茎均较低,卷叶类与其他3类的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的差异较小。相反,脯氨酸的含量与叶片形状的改变没有太大关系,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脯氨酸含量差异很大,同一属不同种间脯氨酸含量差异也非常大,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脯氨酸含量为1.54~3 704.10μg·g~(-1),其中白刺和泡泡刺的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分别达到3 704.10μg·g~(-1)和1 955.39μg·g~(-1),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的植物还有红砂、多枝柽柳、荒漠锦鸡儿、霸王、中麻黄、木贼麻黄、骆驼蓬、沙枣等。研究结果为荒漠植物抗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抗逆植物的选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5.
2003-2008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和2008年2期覆盖民勤的TM影像解译,对民勤绿洲及其外围20 km范围内8 355.20 km2土地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到监测区的80%以上。荒漠化类型分为风蚀和盐渍荒漠化2种,呈带状分布在绿洲外围或镶嵌于绿洲内部。2003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671 ...  相似文献   
26.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建立植物群落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的对应关系,以明确乌兰布和沙漠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群落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由51科161属318种植物组成,可划分为30个群落类型。海拔、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粒度和养分是影响沙漠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等主要植物群落生境对应较高沙粒含量,分布范围广;盐爪爪(Kalidium spp.)、马蔺(Iris lactea)、柽柳(Tamarix spp.)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土壤水分、盐分和粘粒含量,属于小生境群落;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降水量,分布于沙漠东部。因此,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与固沙植被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壤生境的保护,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固沙植物及其恢复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7.
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译1998年和2003年的卫星影像数据表明:5年间,民勤绿洲荒漠化土地面积从337126.71hm2增加到341221.21hm2,增加了4094.50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5857.24hm2,盐渍荒漠化土地减少了1762.74hm2。风蚀荒漠化土地中沙化耕地的面积增加了11035.49hm2,而沙化林地、沙化草地分别减少了2749.12hm2、2556.82hm2。其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逐步加剧发展。民勤绿洲荒漠化发展变化集中表现为在原有耕地和新开荒的弃耕以及有林地、沙化林地、沙化草地、盐渍化土地被无序的开荒而转变为沙化耕地。造成民勤绿洲荒漠化目前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石羊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减少和地下水持续超采造成的绿洲水资源环境的逐步恶化,地下水持续下降,造成其天然植被退化消亡;二是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为过度开荒和弃耕造成的地表植被无法恢复,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28.
在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5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综合研究水坝建设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上游和中游水库的拦截,使下游地表水资源大幅度减少;下游河道径流减少严重,甚至长期断流;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天然植被盖度逐渐降低,植被出现明显退化。  相似文献   
29.
"3S"技术在我省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3S”技术应用到退耕还林 (草 )中 ,可快速、准确地查清退耕坡地面积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及时、有效地监督检查工程实施的进展和效果。应用“3S”技术对武威、古浪两县 (市 )的退耕还林 (草 )工作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0.
对民勤天然柠条群落进行野外调查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天然柠条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一,主要物种为小灌木,伴有少量的1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的重要值远高于其他伴生种,唐古特白刺、泡泡刺为天然柠条群落的主要伴生种;柠条种群及主要伴生种群大多呈集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