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8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4篇
  17篇
综合类   200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以银川市作为研究样区,利用该区近10年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等特征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变化趋势,为本地及相似地区的土地调控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2.
茶多酚和Vc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27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采用两因子3x3试验设计,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雏.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TP)和维生素C(Vc),通过测定肉仔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T-AOC)能力、以及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研究两者及其联合添加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TP和Vc显著提高了肉仔鸡血清中SOD和GSH-Px活性、T-AOC能力,降低了MDA含量,其中以60mg·kg-1TP和100 mg·kg-1Vc联合添加组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93.
大连市西山水库植物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夏、秋3季分别对大连市西山水库沿岸水平距离样带进行了植物根际土壤线虫调查,分析了0~10cm和10~20cm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共研究线虫1707条,分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2纲7目26科36属,个体密度平均406.4条·kg-1干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样带地延伸,土壤线虫总数逐渐增加,最小值出现在距离水库最近样带,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水库最远样带。EI都小于50,SI都大于50,水库3个样带无干扰,食物网正在形成当中。  相似文献   
294.
记述了采自云南的黄蚜小蜂属Aphytis chrysomphali-种团的2个新种———滇黄蚜小蜂( A.dianensis Gao et Li, sp.no v.)和拟日黄蚜小蜂( A.pseudoajp onicus Gao et Li, sp.nov.)。详细记述了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并附有特征照片;编制了chrysomphali-种团中国所有已知种类的检索表。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95.
不同因素对辣木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辣木扦插的影响,以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探索不同扦插基质、不同生根剂及其浓度与浸泡时间、不同扦插时间4种因子对辣木半木质化枝条扦插生根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因子对辣木扦插生根率、根数及根长均有显著影响。选用半木质化的辣木枝条,体积比河沙∶腐质土∶刨木花为1∶2∶1的扦插复合基质,生根剂ABT2浓度200 mg/L,浸泡时间10 min,扦插90 d后平均生根率、生根数量、生根长度分别为89.77%、12.7条和10.83 cm。  相似文献   
296.
河龙区间近55 a降雨侵蚀力与河流输沙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河龙区间12个雨量站点1957—2011年降雨日数据及输沙量年数据,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计距平、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河龙区间近55 a降雨侵蚀力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评估了降雨侵蚀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龙区间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河龙区间近55 a降雨侵蚀力在378.1~2 324.6 MJ·mm/(hm2·h·a)之间变化,其平均值为1 319.7 MJ·mm/(hm2·h·a);整个研究期内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9.7 MJ·mm/(hm2·h·a)。近55 a降雨侵蚀力变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957—1974年为快速下降阶段,其下降率为83.7%;1975—1999年为缓慢下降阶段,其下降率为66.6%;2000—2011年为缓慢回升阶段,其上升率为42.7%。以1957—1969年降雨侵蚀力为基准,20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2 a降雨侵蚀力分别减小了15.9%、19.5%、27.5%和22.7%。河龙区间近55 a输沙量变化介于(0.09~21.37)亿t之间,其平均值为5.6亿t。整个研究期内输沙量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下降速率为0.19亿t/a。以1957—1969年输沙量为基准,20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2 a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7.3%、64.1%、54.8%和88.7%。经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计曲线法综合判定,1979年为河龙区间输沙量突变年份。输沙量与降雨侵蚀力具有极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建立二者双累积曲线方程,计算得出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前12 a降雨侵蚀力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2.6%、44.3%和19.0%,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7.4%、55.7%和81.0%,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1980—1989年和2000—2011年具有基本相同的降雨侵蚀力条件,但后者的输沙量却比前者减少67.6%,表明2000—2011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人类活动每年减少输沙量2.5亿t。  相似文献   
297.
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三种野生贝母的离体培养,研究了贝母基因型、温光条件、激素配比对贝母愈伤及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贝母鳞茎外植体适当的低温暗处理后,再转入光下培养,可明显减轻外植体的褐化;不同基因型对贝母愈伤组织所诱导差异不大,进一步证明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不依赖于基因型;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需要不同的激素配比,诱导贝母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0.1 mg/L),平均每个外植体均产生2~3个不定芽,且粗壮、移栽成活率高.建立了完整的不依赖于基因型的贝母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98.
通过梳理云南省瑞丽市珠芽魔芋种植产业发展现状,明确瑞丽市珠芽魔芋的种植环境、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繁殖材料、种植方法、产量产值及市场前景等情况,总结相关的技术经验,分析瑞丽市珠芽魔芋种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推动瑞丽市珠芽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9.
选择东北地区地貌类型不同的4个典型县(旗),即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以及内蒙古阿荣旗,基于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抽取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浅沟和切沟调查和沟蚀强度评价,并比较了各指标评价沟蚀强度的特点。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频率都较高,沟长<100 m的以浅沟为主,100~200 m的浅沟和切沟数量相当,>200 m的以切沟为主。根据东北黑土区沟蚀强度判断标准,采用沟壑密度判断的沟蚀强度明显高于采用沟谷面积比判断的沟蚀强度;根据沟壑密度和沟数密度、沟谷面积比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得到沟数密度及调整后的沟谷面积比标准;根据上述结论,建议将沟数密度增加至东北黑土区沟蚀强度判断标准,采用单指标时用沟壑密度或者沟数密度,采用双指标时在单指标的基础上再增加沟谷面积比,还可以三个指标同时使用,沟蚀强度以各指标判断强度高者为准。采用沟壑密度和修正后的沟谷面积比判断4个典型县(旗)沟蚀强度,平均沟蚀强度为强烈,其中辽宁省辽阳县、彰武县和黑龙江省嫩江县沟蚀强度为中度,内蒙古阿荣旗沟蚀强度为剧烈。  相似文献   
300.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对云南德宏州傣族和景颇族常用野生蔬菜资源的种类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德宏傣族和景颇族常用野生蔬菜中茎叶类、花用类、果用类、根茎类和全草类分别有52、4、10、12和2种,当前该地区的野生蔬菜开发利用具备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食用历史悠久,食用习俗丰富多样;市场价格稳定;人为破坏缩减了资源量;人工引种、驯化栽培未形成产业化的特点。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保护野生蔬菜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投入;综合分析野生蔬菜人工种植的可行性,适度发展优质珍稀野生蔬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