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2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武夷山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从景观水平和景观要素类型两个层次上,对比分析了武夷山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得出该区域在研究时段内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同时森林景观面积减少、优势度下降的结论。这种景观空间变化将会降低区域景观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以及固碳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42.
农村面源污染是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水体安全。本研究以环水有机农业为技术手段,从农业空间格局和景观要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视角,通过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控制面源污染,以期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问题。首先,在生态格局构建与优化方面,加强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关注景观连接度,加强景观要素异质性,因地制宜构建湿地、生态岛、集水池等,既提高动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化学农药投入,又能够实现养分的多级利用,从而阻控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迁移,延长面源污染的空间迁移路径。其次,增强景观要素的生态功能,提高半自然生境的面积比例,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前置库等,有效衔接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再次,统筹合理施肥、堆肥、轮作套作以及生物防治等农艺措施,充分发挥空间格局与景观要素耦合功能。最后,以云南松华坝饮用水源地有机农场与常规农场为例,通过采用上述措施,显著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并减少氮流失820~1 093 kg·hm-2,减少磷流失273~364 kg·hm-2,减少农药流失2.2~2.5 kg·hm-2,有效控制了区域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43.
含油废水对农作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含油废水对小麦和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品质影响,分析了矿物油和苯并(a)芘(Bap)在土壤与作物籽粒中的残留情况,并对土壤矿物油净化率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44.
1999~200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区海流特,监测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试验区主要群落的优势植物大针茅、羊草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呈降低趋势,退化指示植物冷蒿、狼毒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区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均呈降低趋势;围栏在试验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保持方面很有效,但围栏内植物群落特征随时间推移仍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45.
干旱区沙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仅决定其所提供生态服务大小,也决定着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因此,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对摸清生态系统本底值,进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尔沁沙地源头巴林右旗为研究对象,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确定了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权重和综合健康状况,并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分级诊断。结果显示:所选指标中围封草场面积的覆盖率熵权值Wj=0.0655为最大值,表明围封草场面积是影响沙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主要指标。还发现近35a中有32a科尔沁沙地处于生态系统亚健康状态,1982年、2009年、2010年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主要在于生态系统健康和状态指标呈正相关,人类活动可以辅助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恢复,同时,过度干扰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将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6.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  相似文献   
47.
范小杉  高吉喜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148-150,155
在收集、研究1985年、1995年、2000年北京土地覆盖类型的图像和矢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不同时间段北京林地相关的数据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内各类林地与其它土地覆盖类型之问相互转化和各类林地之间的演替情况,得出2000年北京各类林地面积总量与1985年相比有少量增加,但林地总体质量水平却有下降趋势;并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及北京的生态环保政策等方面,对林地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