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24篇
  45篇
综合类   190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氯化钠模拟盐胁迫对沙冬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冬青种子为试材,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10、20、30、40、50、60、70、80、90、100mmol/L)对沙冬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观察了萌发恢复率。结果表明:在NaCl模拟盐胁迫下,沙冬青种子萌发率与NaCl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602),NaCl浓度低于30mmol/L时,对沙冬青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其中10mmol/L NaCl能提高沙冬青种子萌发率,而高于80mmol/L浓度的NaCl对种子萌发、幼苗鲜重和胚根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沙冬青幼苗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以及根冠比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保护性酶(POD、SOD)活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种子浸提液丙二醛(MDA)含量和CAT活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逐渐上升;幼苗根系活力(TTC)与NaCl溶液浓度呈单峰曲线,在30mmol/L出现峰值。解除胁迫条件,不同NaCl处理沙冬青种子复水萌发率平均达15.8%,复200mg/L赤霉素萌发率平均达23.1%。综合来看,沙冬青种子恢复萌发率与NaCl浓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一定浓度盐胁迫下沙冬青种子仍具有较高的萌发潜力和抗盐特性,但过高浓度的NaCl导致沙冬青种子失活。  相似文献   
162.
消毒剂主要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畜禽体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1碱类主要包括氢氧化钠、生石灰等,一般具有较高的消毒效果,适宜环境消毒,但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腐蚀性,  相似文献   
163.
[目的]为国家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在靶标害虫不防治的环境下,以杂交抗虫棉赣棉杂1号(CK1)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CK2)为对照,对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进行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转双价双Bt基因抗虫棉与2个对照相比未显示抗虫优势;在株高、覆盖度、果枝层数、单铃壳重方面无显著竞争优势;在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衣分率方面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竞争优势;在单株成铃、脱落率、籽棉产量方面与CK1相比无显著竞争优势,与CK2相比表现极显著和显著竞争优势;在皮棉产量方面与CK1相比表现极显著负竞争优势,与CK2相比表现极显著竞争优势。[结论]转双价双Bt基因抗虫棉推广种植可行性为一般。该项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4.
菜粕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菜粕生物熏蒸(biofumigation)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保护地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chilli pepper)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室内平板培养和模拟土壤熏蒸的方法,研究2种产地不同的菜粕(RSM1和RSM2)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的生长抑制效果;通过菜粕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研究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RSM1和RSM2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RSM2的菜粕抑制效果好于RSM1。2种菜粕挥发性分解产物对孢子抑制强于对菌丝的抑制,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的抑制。同一种菜粕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但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别。室内模拟土壤熏蒸试验表明RSM2用量为0.2%(W/W)时,其挥发性分解产物可以完全杀死辣椒疫霉菌丝。盆栽试验中,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辣椒疫霉的数量,RSM2用量为0.2%时,虽然没有完全杀灭病原菌,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取得与化学熏蒸相同的效果;生物熏蒸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和多样性。连续两茬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熏蒸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2%,并使辣椒增产16.4%,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化学熏蒸处理。【结论】RSM2菜粕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以菜粕为生物熏蒸材料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165.
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于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比较药害发生情况、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1 640~9 840 g/hm2(有效成分,下同)草甘膦后,施药初期棉花均表现出一定的药害症状,药后4~8 d药害株率和药害指数达最大值,药后12 d药害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棉花子叶期和3~4片真叶期喷施草甘膦,对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棉花花铃期喷施2 460~9 840 g/hm2草甘膦后,棉花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35.0%~63.3%。3个时期喷施草甘膦均不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为棉花苗期。  相似文献   
166.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常用的7种杀螨剂对新疆棉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质量分数,下同)三唑锡悬浮剂(SC)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好,2个剂量处理的持效期均可达到药后7 d;30%乙螨唑SC、5%阿维菌素乳油(EC)、40%炔螨特EC和20%阿维·螺螨酯SC速效性均较差,持效性较好,高剂量处理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处理;15%哒螨灵EC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高剂量处理防效优于低剂量处理;56%阿维·炔螨特微乳剂速效性好,持效性优良,高、低剂量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明显。轮换使用哒螨灵及阿维菌素与螺螨酯、炔螨特复配的剂型对土耳其斯坦叶螨能起到很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7.
芸薹根肿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世界性病害。对此病害的防治多采用化学药剂,但过多地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和药剂防效的不稳定,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筛选生防菌株并将其开发成有效的生物农药,是防治根肿病并保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本研究选用了多种生防菌对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的休眠孢子进行拮抗测试,筛选出一株能抑制P.brassicae休眠孢子萌发的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通过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将P1制成悬浮剂(P1-SC),用于室内生测和大田试验,测定其对广东菜心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对菜心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与所使用的P1-SC浓度呈正相关,当施用P1-SC中P1的浓度≥1×10~6 cfu/mL时,对菜心根肿病的防治效果(83.0%)与化学农药氟啶胺(500 mg/L)的防治效果(100.0%)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P≤0.05)一种商品枯草芽孢杆菌(2×10~7 cfu/mL)的防治效果(29.8%)。2018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1-SC处...  相似文献   
168.
 对安徽省东至县油菜-棉花连作棉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利用Shanon 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杂草群落结构及杂草种群优势度。结果表明,油菜-棉花连作棉田杂草有15科30种,其中早熟禾、通泉草、马齿苋、千金子和婆婆纳为优势种;双子叶杂草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超过单子叶杂草,成为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群;该棉田杂草群落参数中Shanon 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偏低,表明群落结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9.
罗冰  陶宏征  林丽飞  周倩兰  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88-16789
[目的]明确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间硝酸镧溶液的最佳浓度和临界浓度。[方法]研究稀土元素镧对水稻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20.0mg/L硝酸镧处理效果最佳。当浓度超过30.0mg/L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结论]稀土农用应该慎重,以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0.
近35年柴达木盆地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柴达木盆地藜麦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气候区划,笔者利用1981—2015年盆地11个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相关系数、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35年来盆地气温经历了2个时期,1981—1997年为相对偏冷期,1998—2015年是相对偏暖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增温趋势分别为0.50℃/10 a、0.49℃/10 a和0.62℃/10 a;春季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其他季节最低气温增温显著,四季平均气温增温显著;在逐月变化中12月、1月增温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天峻为气温的低值中心,格尔木和诺木洪为气温的高值中心,气温升幅分别以西部的冷湖和东部的都兰为低值中心,而中部偏高。通过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进一步检验确定,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突变年份分别为1996年、1993年和1998年;用Morlet小波变换对盆地气温变化周期分析发现,平均气温与最高气温在不同时段的对应关系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