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3篇
  50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燕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适宜河南省豫中地区种植的25个燕麦品种,分析了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蛋白质、常量元素磷、钾、钙及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间籽粒中β-葡聚糖、蛋白质及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钙含量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6.96%;钾、蛋白质及β-葡聚糖含量相对较稳定,变异系数依次为7.56%、9.53%、11.97%;磷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居中。β-葡聚糖与蛋白质及矿质元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锌与蛋白质、锰、铁、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铁与锰、铜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锌与蛋白质及铁含量可同时提高,在燕麦农业生产中应注重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2.
豫北平原玉米高产区农药施用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豫北平原典型玉米高产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市玉米生产中农药的施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玉米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共41种,以除草剂和杀虫杀菌剂为主;被调查农户的施药次数范围是1~4次,平均施药次数为2.53次;常用除草剂类农药有烟嘧·莠去津、异丙草莠、苯磺隆、莠去津和烟嘧磺隆,常用杀虫杀菌剂类农药有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维盐、辛硫磷、氧乐果和吡虫啉,常用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有胺鲜·乙烯利、芸苔素内酯和矮壮素;在玉米生产中部分农药有减施潜力,其中除草剂类、杀虫杀菌剂类和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减施潜力分别为18.45%、53.22%和69.82%。  相似文献   
73.
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转录因子是AP2/ERF类转录因子的一个亚家族,在植物抗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更深入地理解花生Ah DREB转录因子的特点与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Ah DREB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发现花生中共有22个Ah DREB基因,并进一步分析了Ah DREB基因家族成员基因结构特点、遗传进化关系、组织表达情况以及逆境胁迫响应。研究结果表明,Ah DREB转录因子可以分成6类,每一类基因结构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Ah DREB在22个正常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均较低,但在逆境胁迫条件下,部分Ah DREB基因表达明显提高。本研究为深入分析Ah DREB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4.
以"青引1号"燕麦和箭筈豌豆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和施肥量对燕麦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燕麦在高寒地区的高效栽培和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对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累积贡献率达到89.12%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各处理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值分析表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4∶1+120kg·hm~(-2)(N)综合得分最高,较其它处理具有较高的株高(133.03cm)、穗长(18.36cm)、单株茎质量(8.12g)、单株叶质量(1.25g)、叶茎比(0.154)、鲜草产量(30 330kg·hm~(-2))、干草产量(13 267kg·hm~(-2))、鲜干比(2.29)、粗蛋白质含量(14.39%)和较低的灰分含量(2.91%)。说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4∶1+120kg·hm~(-2)(N)是当地最适宜的牧草栽培群落结构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5.
不同肥力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介晓磊  韩燕来 《作物学报》1998,24(6):884-888
在不同肥力和质地的土壤上,采用田间小区及水泥池栽培试验进行了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很高,氮肥的利用率较低,在设计施氮量范围内,仅为19.0%-7.4%;在中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低,氮肥的利用率较高,达58.8%-36.9%,在供氮水平相近的不同质地土壤中,小麦对对氮肥的依存率是以重壤〈中壤〈轻壤;氮肥利用率在氮肥用量低时相差不大,随着施氮量的  相似文献   
76.
秸秆还田与减氮对砂姜黑土理化指标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减肥增效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在豫南典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进行大田试验。田间试验以秸秆还田作为主处理,以不同氮肥施用为副处理,包括:0%(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100%(农民习惯施肥,普N100)、普通尿素70%(普N70)、控失氮肥70%(控N70)。结果表明,与不还田条件下的减氮处理相比,还田条件下普N70和控N7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2.3%、17.9%,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提高25.0%、27.3%,然而减氮处理与全量氮肥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与不还田的对应处理相比,还田处理的普N70、控N70和CK的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38.6%、30.5%、30.6%。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全N和有机碳含量,施肥处理间并不显著。小麦氮肥利用率(NRE)以及氮肥收获指数(NHI)均以控N70处理最高,但与普N100、普N70处理无显著差异。小麦产量以还田条件下的控N70处理最高,较不还田的普N100增产13.9%。综上,秸秆还田比减氮(30%)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更大,与普通尿素100%相比,施用控失氮肥70%与普通尿素70%的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室内用砂姜黑土进行的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有机物料,CK)、单施生物炭(5%生物炭,B)、单施秸秆(1.5%玉米秸秆,S)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5%生物炭+1.5%的玉米秸秆,BS)。培养6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其中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单施生物炭有利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施用秸秆有利于0.5-2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较对照显著增加14%-68%。单施生物炭对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无显著影响,单施秸秆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则显著提高了MWDGMD和R0.25。同时,各有机物料施用都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提高,其中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处理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60%。各有机物料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也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各粒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4%-353%。随土壤粒径的增大,添加生物炭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V”型趋势,单施秸秆处理呈逐渐增加趋势。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为S处理>BS处理>CK处理>B处理,微团聚体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0.5-1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为6%-33%。【结论】单施生物炭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不仅能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且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性状。相比之下,生物炭与秸秆配施是改善砂姜黑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究小麦生产中化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选取河南省滑县为研究区域,采用面访式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小麦施肥数据,并参照原中国农业部"3414"试验推荐施肥量作为生态安全临界阈值,对小麦生产中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氮肥和磷肥施用强度分别超过国家"3414"试验推荐值112.9%和82.2%,钾肥施用强度低于国家推荐值,仅为其77.5%;施肥强度与小麦产量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高化肥施用强度并不一定带来高产量;小麦产量对氮肥和磷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不敏感,在钾肥施用环境风险达到严重程度时产量会受到影响且降低。随着氮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的增加,其对应农户比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中度环境风险时最大(36.8%);不同磷肥施用环境风险等级的对应户比例(除重度风险时较小5.3%)分布较为均匀,介于20.6%~26.6%范围;不同钾肥施用环境风险等级的对应农户比例随风险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中度以上风险等级的农户比例均在10%以下。这说明该区域小麦生产中,无论是从资源节约,还是从环境风险防控的角度,均应采取控氮、减磷、补钾的施肥策略,加大平衡施肥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不同耕作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以解决砂姜黑土耕层浅薄、养分容量低的问题,实现小麦优质高产。  方法  田间试验(2018 ~ 2020年)采用裂区实验设计,旋耕和深耕为主区;5种培肥方式为副区,包括:单施化肥(CK),增施有机肥15 t hm?2(15M)、有机肥22.5 t hm?2(22.5M)、生物炭15 t hm?2(15B)和生物炭22.5 t hm?2(22.5B),分土层研究土壤理化指标和小麦产量的变化。  结果  深耕、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均显著提高0 ~ 10 cm 土壤pH值,深耕显著提高10 ~ 30 cm土壤含水率,降低10 ~ 30 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改善优于有机肥。深耕配合生物炭或有机肥显著提高10 ~ 30 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量有机肥对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旋耕增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深耕显著降低赤霉病病情指数,深耕22.5M处理比旋耕22.5M处理降低52.6%。连续2年的产量表明,深耕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深耕配合高量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比深耕CK处理显著增产18.3%和9.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深耕和生物炭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增产,有机肥显著改善土壤化学性质,但高量有机肥能促进赤霉病的发生。  结论  深耕配合高量生物炭或适量有机肥有效改良砂姜黑土障碍因素并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0.
高旭升  孙小凤  韩燕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6-107,110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有着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黄河谷地土地资源现状,达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通过调查,选取简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方法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