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28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农业地质背景与特色农作物品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作物的生长主要依赖于水土条件,而水土条件除受气候影响外,又直接受地层岩性、地球化学、水文特征等农业地质背景的影响而衍生变化。所以农作物品质的优劣,又与其所处区域的农业地质背景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成土母岩、地形地貌、地球化学背景值、水文地质等农业地质背景因子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农业地质背景研究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22.
辽西地区较干旱 ,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但光热资源充足 ,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具有分布地匀时差、耕地占有雨水资源较丰富、雨热同季、降雨集中、降雨期与作物生育期吻合较好、非耕地涵养水源能力差等特点。结合辽西地区的具体情况 ,建议增强非耕地雨水的涵养能力 ;完善现有蓄水工程 ,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 ;以小工程为主加快雨水集聚工程的建设 ;发展节水农业 ,经济利用雨水资源 ,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23.
针对雷达定量降雨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使用改进卡尔曼滤波对雷达估算值进行校准的方法。先确立G/R(自动气象站测量值/天气雷达估算值)校准因子模型,并应用普通卡尔曼滤波方法对G/R校准因子建立预测系统和测量系统,同时引入系统参数的校准过程和系统误差的自适应估计过程,动态调整卡尔曼滤波中各项参数值;最后将滤波后的G/R因子用于校正雷达定量降雨估算,得到较准确的降雨估算值。利用长春市天气雷达2015年8月19-20日和2016年月8月6-7日两次降雨过程的雷达产品和加密自动站逐小时的降雨资料,对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卡尔曼滤波和普通卡尔曼滤波校准后雷达降雨估算结果优于未校准的降雨估算结果,普通卡尔曼滤波方法和改进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从0.6047减至0.3557和0.2645,从0.8052减至0.3096和0.1715,且改进算法效果优于普通卡尔曼滤波算法,校准后雷达降雨估算准确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4.
我国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从基本架构、指标体系、指标限制条件、指标标准值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基本特征.结果如下:(1)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类和细则类标准,通则类标准冠名为"XX准则(或规范)",细则类标准冠名为"XX产地环境条件",而且包括空气、灌溉水、土壤3个方面.(2)现有细则类标准覆盖了大多数种植业农产品,但经济作物类目前尚无相应的产地环境标准可依.(3)不同农产品标准相互之间存在"指标名称不一致"、"同一指标的单位不一致"、"相同指标数据精确度要求不一致"等几个方面的不协调.(4)不同农产品的环境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对指标的要求程度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空气环境质量涉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4项指标,灌溉水环境标准涉及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微生物以及pH共15项指标,土壤环境标准涉及6项重金属、2项有机化合物指标.(5)产地空气环境标准受检测时限"日平均"、"1 h平均"限制,土壤环境标准受土壤"pH值域"限制.(6)产地环境指标以数值描述为主,不同农产品标准值在数值大小和精确度方面要求均不同.  相似文献   
25.
以云南省凤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SWAT2009模型来定量研究不同子流域划分水平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流域划分方案中,产流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对泥沙和营养物负荷的影响较大;就该流域而言,径流和泥沙负荷均存在较稳定的子流域划分水平,分别是85和175。而营养物负荷受到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氮和总磷的负荷量在子流域个数达到15时也趋于稳定;在该流域内,泥沙负荷随子流域划分水平改变主要是由河网密度和河道坡度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6.
冀北地区盐碱化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建立原则与标准(试用稿)》对冀北地区7个盐碱化土样进行了分类,共划分了4个土纲,6个亚纲,6个土类,7个亚类,建立了平地脑包系等7个土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分类亚类与发生分类亚类参比并无对应关系;部分盐碱化土壤并未在系统分类高级单元中体现盐碱特征,而在基层分类中对盐分含量和积累位置进行补充,表明系统分类的划分指标要求更严格,分类更标准。最后讨论了盐碱化土壤诊断层、诊断特性和土壤分析方法的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27.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8.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土地当量比也大于1,且在提高后茬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方面效果较好.与玉米单作比较,玉米大豆间作模式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56.66 kg· hm-2,作物整体吸氮量提高6.17 kg·hm-2,经济效益增加2 054.62元·hm-2;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97、673 kg· hm-2和5.91 kg· hm-2.  相似文献   
29.
【目的】针对我国土壤普查成果中不同省份或地区、甚至相同省份不同县市之间的土壤养分图分级指标不一致导致的全国土壤养分图整合困难的问题,提出不同分级标准下土壤养分图的整合模型,实现全国高精度土壤养分制图表达。【方法】分析土壤二次普查大、中比例尺多种土壤养分图在数据提取及整合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保留原有图斑的土壤养分分级信息、属性数据、不同制图目的下视觉一致的前提下,采用组件式建模方式构建土壤养分分级体系整合模型。【结果】通过对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1∶50万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的应用,该模型能够对分区调查的矢量化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整合与表达,实现海量土壤养分制图中人机交互的智能表达,并通过对分级属性数据的提取,实现对不同区域土壤养分图的整合,便于重新制图并进一步生成土壤养分低值、中值、高值图。【结论】土壤养分分级体系整合模型可适用于环境、生态等其他领域的类似数据的分级整合与表达。  相似文献   
30.
模拟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太湖水网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小区的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稻田总氮(TN)流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初期是氮素流失高峰期.第一次施氮后5 d(降雨前有田面水),0、225、300和375 kg/hm~2 4种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递增,依次相差均在0.15kg/hm~2以上;第二次施氮后15d(降雨前无田面水),施氮量对TN流失量影响不大,各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相差均在0.05 kg/hm~2以下.氮素流失形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主,在第一次施氮后3d的稻田径流TN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所占比例近50%.此外,在一次降水过程中,无论降雨前有无田面水,产生径流的初期都是氮素流失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