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214篇
基础科学   130篇
  112篇
综合类   1154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640篇
园艺   269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以小桐子油枯为基本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玫瑰废弃物与小桐子油枯(1∶1,1∶2,1∶5)混合堆肥体系中温度、总氮(TN)、水溶性NH+4-N,水溶性NO-3-N和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纯小桐子油枯(对照)的NH+4-N, NO-3-N,游离氨基酸在堆肥进程中的浓度最高,以配比1∶5,12,1∶1的顺序浓度依次增加。适当加入玫瑰废弃物(1∶5),能使TN损失最少,也能增加一定的NH+4-N,NO-3-N,游离氨基酸浓度。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我国南方稻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表土固碳潜力的大小.[方法]基于南方地区40个稻田长期试验点102组表土有机碳数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了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下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相对年变化量、固碳持续时间及固碳周期内的固碳量.[结果] CTS、NTS和RTS均能显著提高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其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变化量(RM)分别为0.42、0.37和0.64 g·kg-1 ·a-1,三者中,RTS为最大,约为NTS的1.7倍,CTS的1.5倍.秸秆还田下两熟制和三熟制稻田RM均值分别为0.40和0.61 g·kg-1 ·a-1,同一秸秆还田方式下,三熟制稻田RM显著高于两熟制,其中,NTS处理下两者差距最大,达2.0倍,CTS和RTS的差距稍小,但也分别达到了1.37和1.39倍.随着时间的延长,稻田表土有机碳积累速率逐渐降低,CTS、NTS和RTS的表土固碳持续时间分别为27、44和30年,以NTS最长;整个固碳周期内所能增加的有机碳量分别为15.8%、23.3%和27.3%,其中RTS增加最多.[结论]从农田土壤固碳角度考虑,在我国南方地区稻田旋耕秸秆还田较其他两种还田方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3.
通过设计的割草施肥试验,研究了施用磷酸二胺对割草地产量、群落组成及草场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磷酸二胺对1年割1次草地的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当年,P2(40kg·hm-2)、P3(60kg·hm-2)、P4(80kg·hm-2)分别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8.98%、22.28%和24.37%(P<0.05),翌年P4残效仍较对照增产17.59%(P<0.05);对1年割2次和不割草对照都没有显著增产,前者表现出肥料施用量不足,后者是由于多年围封系统自身养分亏缺量较少且厚实的凋落物阻碍养分的有效利用。(2)1年割1次的物种多样性最高,1年割2次的最低。3种割草制度下,随着磷酸二胺施用量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波动性地增长趋势,而均匀性指数却呈波动下降,但变幅不大。(3)在P4条件下,大针茅和羊草在1年割1次和不割草对照中能实现等补偿,而在1年割2次中均为不足补偿,而糙隐子草恰恰相反,在P3、P4水平下表现出超补偿的现象,最高C值均出现在1年割2次中;施用磷酸二胺后,羊草与大针茅的氮含量均随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提高的幅度在不割草对照中较1年割1次要高;糙隐子草的氮含量几乎未见增长。3种植物的全磷含量均随着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羊草与大针茅在不割草处理中的增长幅度要高于1年割1次,而糙隐子草却正好相反。(4)施用磷酸二胺在1年割1次中对草地质量指数的提高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轮割制度,且施肥量为80kg·hm-2的处理下草地质量维持的最好。  相似文献   
84.
对分离自玉米植株的内生细菌R-4进行鉴定,测试其对玉米南方锈病(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用盆栽方法测定菌株R-4对玉米植株的促生效果,根据16S r DNA序列对菌株R-4进行鉴定,采用自然发病方式测试其对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菌株R-4处理玉米的发芽率、播种后18 d株高、播种后28 d株高、植株地上部干重及根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7.19%、32.03%、41.80%、92.53%和37.03%。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R-4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R-4在先玉335、银糯1号、浚单20上对SCR的防效达39.2%~92.1%(平均为65.7%),经该菌处理后玉米增产2.58%~9.02%(平均为6.66%)。  相似文献   
85.
玉米精量播种机标定播种量与实际播种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一环。但目前玉米精量播种机标定播种株距与实际株距相差悬殊,为了使农机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农技人员根据播种机调试情况,播前较为准确地了解实际播种株距及密度对于更好地指导生产十分必要。我们通过4处生产中90多个点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京郊生产中普遍使用的2BQ-6型气吸式玉米精播机标定播量与实际播量比例为1:0.53,标定播种株距与实际播种株距经1:1.9。  相似文献   
86.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金雷多米尔、杀毒矾、克露、克霜氰、大生M-45和进富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克露对晚疫病菌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16μg·mL-1,毒力最差的是大生,其EC50值为2.89μg·mL-1,其余4种药剂按毒力大小依次为克霜氰、金雷多米尔、进富和杀毒矾,其EC50值分别为0.24μg.mL-1、0.28μg·mL-1、0.43μg·mL-1和1.17μg·mL-1。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及药剂特性,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生产上可视病害的发生情况交替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7.
利用显性选择标记基因转化稻瘟病菌(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抗药性标记基因(Hygromycin B, hygB)建立稻瘟病菌的转化系统。结果表明, Aspergillus的TrpC转录信号与细菌的hygB抗性结构基因重组的质粒pCSN43可取在稻瘟病菌中表达,该质粒与受体菌无同源顺序,因而有利于对转化菌株进行筛选和分析。 电激法和PEG/Ca2+ 法均适用于转化稻瘟病菌,但后者的转化效率比前者高。  相似文献   
88.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盆栽试验测定了22份野生稻和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DY12 和DY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46.1%和47.0%,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66.8%和72.3%。非洲栽培稻FZ24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无芒稗效果,无芒稗苗数抑制率和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41.7%和65.7%。  相似文献   
89.
按农业部236号公告-2003《动物性食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残留检测方法》,对猪肉中环丙沙星含量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测量结果中带来的各个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并进行评定和量化,求得当猪肉中环丙沙星含量为1.90×10-2 mg/kg时,其合成不确定度为5.53×10-4 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1.11×10-3 mg/kg。  相似文献   
90.
目前我省一些地区,鲤鱼的接卵孵化,仍以棕榈皮为附着物,但由于其在孵化过程中其本身逐渐腐败或因其质地较密容易沾挂污物耗氧,很容易败坏水质,并且其做成的底巢通透性较差,易造成局部缺氧,从而降低了孵化率。为了提高底巢的孵化率,我们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民富鱼类良种培育中心,利用窗纱代替棕榈皮底巢进行孵化。经试验,发现窗纱底巢能很好地解决棕榈皮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