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14篇 | |
综合类 | 58篇 |
农作物 | 11篇 |
水产渔业 | 8篇 |
畜牧兽医 | 24篇 |
园艺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探讨广西梧州六堡茶主产区茶叶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来源,于2021年7—9月期间采集该区域六堡茶叶及根系土样品各45个,测定其中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并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应用因子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研究,应用相关性分析等研究茶叶对土壤重金属的继承性。结果表明:Pb、Zn、Cd含量高值区主要聚集于铅锌矿开采区附近,西南部Hg元素含量整体上高于东北部,Cr、Ni、Cu的高含量区域出现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As高含量区域则主要出现在研究区西部;茶园土壤存在As、Cd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67%、2.22%;土壤重金属来源于矿业活动、成土母质、化石燃料燃烧、农业活动,其贡献率分别为32.80%、28.86%、19.50%、18.84%。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未发现超标情况;茶叶对Cd、Zn、Cu、Ni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富集系数,其中茶叶中的Cd主要来源于土壤,因此应该关注外界输入到茶园土壤中的Cd元素。 相似文献
32.
总结了玉米新品种顺强杂交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精细播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3.
建立了枸杞中丁氟螨酯及其代谢物2-三氟甲基苯甲酸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MgSO4、GCB和C18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0 mg/L的范围内,目标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的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0.01、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丁氟螨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0.7%~1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11.6%之间。在-18 ℃条件下储藏15个月试验期间,丁氟螨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中的降解率均小于30%。该方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精密度较高,是一种适合检测分析枸杞中丁氟螨酯的方法。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枸杞储藏过程中丁氟螨酯及其代谢物均比较稳定。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对枸杞中丁氟螨酯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为延长贵州省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花期,选择观赏价值高的不同花期高山杜鹃进行了配置和移栽适应性研究,多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糙叶杜鹃(Rhododendron scabrifolium Franch)、锈叶杜鹃(R.siderophyllum Franch)2个早花杜鹃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41.4%、76.8%;长蕊杜鹃(R.stamineum Franch.var.stamineum)、九龙山杜鹃(R.jiulongshanense Xiang Chen et Jiayong Huang)、百合花杜鹃(R.liliiflorumLevl)、羊踯躅[R.molle(Blum)G.Don]、大白杜鹃(R.decorum Franch)、桃叶杜鹃(R.annae Franch)6个晚花杜鹃种的移栽成活率依次为100%、100%、100%、98.0%、95.7%、90.9%。早晚花配置是延长"百里杜鹃"景区花期的实用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及成功移栽,可以将"百里杜鹃"景区花期提前10~15 d或延长约70d。在移栽技术上,土壤肥力对杜鹃的成活和初期生长影响不明显,关键是湿度。 相似文献
35.
针对配电网数据来源复杂,数据量大,数据集成困难等现状,以“多源信息整合、多途径数据审核、多专业信息融合”为核心开展配电网大数据统计分析研究,首先打通各专业配电网统计数据渠道,构建多源化统计数据库,然后提出“三挖掘,三提升”统计分析思路,即“深度挖掘营配大数据,提升分行业分地区负荷预测能力;深度挖掘配电负荷负载数据,提升配电网网架接入能力;深度挖掘配电间隔资源数据,提升配电间隔资源利用率”,最后制定多种场景化工作流程,切实提高配电网统计管理水平和统计分析能力。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内容可助推配电网精益化管理和科学发展,也可为地区配电网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6.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测定葡萄酒中3-异丁基-2-甲氧基吡嗪(IBMP)质量浓度的检测方法。经优化,确定HS-SPME最佳条件为40℃预挥发15 min,HS-SPME萃取30 min,解吸3 min。IBMP在2~500 ng·L-1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9 6,葡萄酒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6%~109%,相对标准偏差为2.0%~6.5%。该方法线性良好、准确、精密度高。以宁夏银川产区“蛇龙珠”葡萄为酿造原料,分别采用传统浸渍、冷浸渍、热浸渍法酿酒,对酿酒过程和葡萄酒中IBMP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浸渍3 d时葡萄汁中IBMP质量浓度最高,随浸渍时间延长,其含量呈下降趋势,酒精发酵过程中IBMP质量浓度趋于稳定;葡萄酒中IBMP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冷浸渍法、传统浸渍法、热浸渍法,浸渍方法对IBMP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浸渍方法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温度的不同,可以确定浸渍的温度是影响葡萄酒中IBMP质量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7.
38.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耦合对降低白肋烟中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含量和提升烟草质量的作用,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鄂烟1号LC、TN90和鄂烟3号LC)、施氮量(210、270和330 kg·hm~(-2))和BSM剂量(0.10、0.30μmol·L~(-1)和清水涂抹)3因素耦合对白肋烟中部叶常规化学成分、硝态氮、生物碱、TSNAs、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N-亚硝基降烟碱(NNN)、降烟碱、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的主要因素,种植鄂烟3号LC品种TSNAs含量较低;施氮量是白肋烟中N-亚硝基新烟草碱(NAT)、N-亚硝基假木贼碱(NAB)、TSNAs和硝态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TSNAs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BSM剂量处理的烟叶中TSNAs含量存在差异,打顶后涂抹0.30μmol·L~(-1)BSM烟叶TSNAs含量较低。综上可知,在我国恩施地区利用鄂烟3号LC+施氮量210 kg·hm~(-2)+0.30μmol·L~(-1)BSM可有效降低白肋烟中部叶TSNAs含量,且烟叶常规化学成份协调,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较好。本研究结果为优质白肋烟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9.
冬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春寒是限制黄淮冬麦区小麦稳产和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抗倒春寒小麦新品种是降低倒春寒危害的重要手段,建立简单易行、易推广且全面系统的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冬小麦抗倒春寒鉴定的方法和指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提出鉴定原则和程序。(1)鉴定方法方面,主要包括直接鉴定法、间接鉴定法和综合鉴定法等,直接鉴定法有田间自然鉴定法(引种栽培应用最广,但周期长、工作量大)、人工模拟气候室法(周期短、可重复性强,但对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和生长恢复法(冬前冻害鉴定较多,抗倒春寒鉴定方面较少,一般与其它鉴定方法配合使用)等;间接鉴定法有助倒春寒危害温度阈值的研究,但目前指标与抗寒性关系还未有明确定论,应用受到限制;综合鉴定法鉴定结果全面而准确,但对技术、成本要求较高且工作量较大。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综合运用。(2)鉴定指标方面,主要包括形态与农艺、生理生化、气象与生态指标等,形态与农艺指标一般用于田间自然鉴定法,常以数量、质量、颜色和形态变化等作为参考项;生理生化指标一般用于间接鉴定法,包括活性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与呼吸特性等;气象与生态指标常应用于各种鉴定方法,气温、地温、冠层温度、半致死温度和恢复生长最低温度常作为鉴定指标,而光照、CO2、湿度和肥力等因素会影响结果准确性。(3)关于鉴定原则与程序,本文提出了鉴定结果的地域性、指标选用的针对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等鉴定原则,并以易灾期、品种敏感期、敏感器官、鉴定方法和指标、低温程度、田间/盆栽试验、数学分析方法、抗寒性能评价与分级为主要流程的鉴定程序。最后,从抗寒生理研究、新兴技术鉴定研究与应用和鉴定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对甘肃省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第四次调查监测,并对2004年和2009年两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921.28万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 549.83万hm2、水蚀284.91万hm2、盐渍化70.26万hm2、冻融16.29万hm2,与2004年监测结果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49万hm2,年逆转率为0.14%。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总体呈相持递减趋势,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总体在减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