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篇
  26篇
综合类   4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8a,21a,30a,37a,52a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干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贮量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范围内,各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级从大到小呈"∧"型分布,2~5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均最大,且与其他粒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表层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变化范围为32.17~48.75g/kg,下层土壤中的变化范围28.82~33.53g/kg,并均以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团聚体有机碳贮量随林龄的变化表现为大粒级团聚体(5~10mm)有机碳贮量的降低和小粒级有机碳贮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大于下层土壤有机碳贮量,但均以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故可以认为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个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而不是各个粒级团聚体有碳含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人工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2.
在流域划分的基础上,以Ⅱ级流域的单元,根据流域内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源等地类和自然环境异质程度的动态变化特点,确定了东北天然次生林区4种经营类型,即封育型,培育型,利用型和改造型。通过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与天然多层混交,梯度采伐分层抚育等系统经营措施,使其各地类均处于优人配置状态,达到提高植被数量和质量,增强流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林业用地面积1997年与1958年相比增加了40.2%,有林地增加了141.7%。无林地减少了81.7%。非林业用地减少了16.42%,森林覆被率相对增加了131.9%。林业用地稳定,有林地增加,非林地增加,非林地和无林地减少,改变了不合理地类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森林资源的数量和林分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总蓄积增加了570.5%,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了189.5%,年公顷蓄积生长量增加了95.6%,此外,1997年流域贮水量比1958年增加而流出量减少,这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3.
未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0~15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真菌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以0~10 cm土层数量最高,分别为4.10×106cfu g-1干土、4.05×106cfu g-1干土和5.04×104cfu g-1干土;而放线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后增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30~50 cm土层,可达0.94×104cfu g-1干土。(2)在培养168 h时,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09~1.21,并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同样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7、0.46~3.17、0.33~0.95和0.09~8.19。(4)初步确定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是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土壤生境质量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本底值参考。  相似文献   
94.
水杨酸对灌木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姜中珠  陈祥伟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66-169,185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以紫丁香、小叶锦鸡儿和乌苏里绣线菊2年生苗木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试验发现,水杨酸(SA)能有效降低水分胁迫条件下各树种叶片MDA含量,延缓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对各处理进行了抗旱性综合鉴定,证明了水杨酸预处理在灌木树种抵御干旱方面作用明显。7.0×10-5mol/L的SA既能显著提高丁香、小叶锦鸡儿和乌苏里绣线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又能显著提高它们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