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1篇
  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CK、G+100%F、G+85%F、G+70%F、G+55%F),研究翻压光叶紫花苕减施化肥对玉米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翻压量为15 t/hm~2时,化肥减施量在45%以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积累和籽粒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最佳的减施配比为G+85%F;玉米各器官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玉米产量提高了24.6%;土壤肥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24%~1.86%,全氮增加了2.91%~8.75%,碱解氮增加了1.23%~2.17%,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高出0.76%~1.71%、0.11%~0.79%,土壤容重降低了12.4%~14.7%。  相似文献   
52.
以酒糟沼液和辣椒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在磷钾肥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6个处理(T1:CK不施氮,T2:化肥全量,T3:沼液+化肥全量,T4:沼液+化肥减氮20%,T5:沼液+化肥减氮40%,T6:沼液+化肥减氮60%),研究了酒糟沼液及氮肥减量对辣椒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T2处理相比,增施沼液与减施氮肥能增加辣椒株高、茎粗;与CK相比,增施氮肥和沼液增加了辣椒营养器官质量,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与T2处理相比,减氮及增施沼液降低了叶鲜质量、叶干质量、茎鲜质量、茎干质量及地上部生物量,但T4、T5处理果实鲜质量和干质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各处理辣椒产量增加了13.65%~27.53%,其中T3处理产量最大,各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使辣椒还原糖、氨基酸、全氮含量显著增加,维生素C、全钾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T4、T5处理使辣椒还原糖、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各处理降低辣椒土壤的pH,增施沼液使土壤偏中性,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综上,在辣椒种植中,合理施用沼液,不仅可以减施氮肥,而且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53.
数理统计分析在土壤养分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依据土壤系统研究法土壤养分分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决策优化模型,对该贫困地区的72个旱作土壤的14项指标进行合理的数据转换,构造土壤养分状况指标筛选模型,聚类分析评价该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其结果显示,新筛选出的AA,OM,pH,N,K,Ca,Mg和P 8个土壤养分状况指标只为原指标的60%,但足以代表该区土壤养分状况信息,从而可减少40%的分析工作量,节省财力物力和时间。新划分的4大类别土壤为今后该地区的土地合理规划及土壤保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4.
中国西南地区坡地钾素平衡及管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地钾素平衡及管理研究于2000年开始在贵州南部开展。试验分别设条带种植1、条带种植2、工程梯化、横坡种植四个水土保持农艺措施和农民习惯种植(对照)5个处理,探讨坡地钾素的平衡及其管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坡地的钾素平衡除了与施肥和植物吸收有关,还与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简化了的坡地钾素循环中(不包括地下渗漏的钾素部分),肥料提供给土壤的钾素达89.66.kg/hm2~176.83.kg/hm2,对土壤钾素输入总量的贡献达96%以上。而9.80%~26.26%来源于无机肥的钾素是通过作物吸收而带离土壤。地表径流和侵蚀泥砂中具有较高的有效钾含量,地表径流所含的有效钾是降水的4.28~6.67倍;侵蚀泥砂所含的有效钾是侵蚀前土壤耕层的1.51~1.92倍。它们不但带走降水中有效钾,而且还带走土壤中的有效钾,流失量每年分别达到14.82~23.10.kg/hm2和4.46~9.35.kg/hm2。每年通过作物吸收而造成土壤钾素损失为28.46~90.10kg/hm2。坡地农业活动造成土壤缓效钾水平急剧下降,缓效钾亏缺每年达175.34~306.04.kg/hm2。因此,在坡地钾素平衡中,应重视水土保持、秸秆还田及肥料的有效利用。条带种植措施可减少地表径流40.31%~43.77%、泥砂53.60%~65.63%、提高土壤有效钾12.62%~33.69%,使得无机肥的利用率达到26%,是坡地钾素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介绍了冷浸田的类型、特点以及中低产的原因,概述了硫在土壤中的形态,探讨了硫化氢(H2S)对土壤结构以及水稻的形态,产量,品质的影响,总结了针对冷浸田中硫化氢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59.
铁毒致病的生理机理是植物体内积累过量的铁以及铁化合物诱发多种活性自由基,进攻膜脂,导致脂质的过氧化和膜的损伤。在过量Fe^2+胁迫下,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抗铁毒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水稻对Fe^2+毒害的响应机制,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类型的冷浸田开展不同浓度Fe^2+对水稻生理酶活性、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冷浸田加入Fe^2+后。水稻叶片和根系的POD、SOD活性MDA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冷浸田(冷水田、烂泥田)的环境因子如低温提高了水稻的POD活性及MDA含量,降低了水稻的SOD活性,冷浸田(冷水田、烂泥田)水稻叶片和根系受Fe^2+伤害的程度高于黄泥田;Fe^2+对水稻生理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尤其是水稻分蘖期的叶片和根系更容易受到Fe^2+的伤害;适宜的Fe^2+浓度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60.
张箐  卢松  杨念龙  朱青  陈正刚  李剑 《农技服务》2011,28(10):1437-1438
为小黑麦的种植中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设置8个钾肥施用量处理对小黑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增加小黑麦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并且明显提高小黑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