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24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暗灌(G1)、膜下滴灌(G2)、隔沟交替灌溉(G3)和普通沟灌(G4)4种灌水方式对塑料大棚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番茄的灌溉方式。结果表明:G1、G3和G4 3种灌溉方式较G2灌水方式均显著提高了番茄株高和茎粗。G2灌水量最少,为1 146m~3·hm~(-2),G3次之为1 601m~3·hm~(-2),G1和G4 2种灌水方式灌水量最大,约为2 000m~3·hm~(-2)。G2、G3较G4灌水方式分别节水44.2%和22.1%。G2灌水利用效率最高为48.1kg·m~-3,G1、G4最低为27kg·m~-3。与其它灌溉方式相比,G3显著增加了番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而普通沟灌根系干质量最小,根/冠比最低。综上可见,膜下滴灌和隔沟交替灌溉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灌水量,提高灌水利用效率,为塑料大棚番茄合适的灌水方式。  相似文献   
162.
为明确降低磷肥用量对设施番茄种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设施条件下常规施肥(CK:P2O5用量891 kg/hm2)、磷肥减量50%(P-1:P2O5用量446 kg/hm2)和磷肥减量70%(P-2:P2O5用量267 kg/hm2)3个磷肥水平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减量不影响番茄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株高/茎粗比),同时对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影响也不显著;不同磷肥水平番茄单果重为173~181 g,单株产量为1.81~2.05 kg,单位面积产量为51.9~56.9 t/hm2。与CK处理相比,P-2处理显著增加了番茄2 mm根数和根冠比,增幅分别为72.6%和28.0%。2个减施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番茄还原性糖含量和糖酸比;P-2处理番茄糖酸比又显著高于P-1处理。降低磷肥处理显著降低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降低磷肥用量70%在不影响番茄产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番茄品质,改善了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63.
棚室番茄果实生理病害的发生及防止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棚室番茄在生产过程中,因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气候等诸多原因,时常发生某些生理障碍,形成劣质果,品质变坏,产量降低。据笔者1996~1999年连续调查,一般果实被害率达15%~25%,严重时高达50%~60%,且随着棚室番茄的不断发展,其果实生理性病害发生日趋加重,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应及时注意科学预防,确保优质生产。 1 畸形果 1.1 症状与危害 畸形果是棚室番茄普遍发生且危害极大的果实生理性病害之一。病果多呈椭圆、扁圆、菊  相似文献   
164.
杨凌示范区日光温室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杨凌示范区日光温室蔬菜西红柿、黄瓜、豇豆、西葫芦、辣椒、草莓、芹菜、百合和香瓜等目前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124户种植户生产状况分析发现日光温室蔬菜施肥中,磷肥施用量多,钾肥施用少,氮磷钾施用比例失调。蔬菜追肥中磷肥多,氮肥少。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5.
杀虫剂对烟粉虱传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讨通过化学药剂防治烟粉虱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感病品种‘圣帝’为材料,在烟粉虱密度较低(三叶每株15头左右)和较高(三叶每株60头左右)的大棚中,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采用间隔3 d和6 d施药频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传播媒介烟粉虱进行灭杀,调查烟粉虱虫口减退率、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率、番茄带毒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在药后24 h能够有效降低烟粉虱的虫口密度,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2%、84.8%和83.9%,但在药后72 h的虫口减退率分别降低至12.5%、22.8%和23.5%,烟粉虱种群迅速恢复。杀虫剂施药后第6天,番茄植株带毒率即可达到100%,第18天植株出现症状。药剂处理与对照组番茄植株的番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也无显著差异;抗病品种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药剂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烟粉虱具有极强的传毒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整个生命周期能够持久性获毒、传毒,单纯采取化学药剂防治不但无法实现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有效防控,还会增加种植者的经济负担和工作量,生产中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调整定植期、防虫网与黄板阻诱联用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66.
2021年11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采集到有明显根结症状的一年蓬植株样品,从其根部分离得到根结线虫雌虫,观察会阴花纹,并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和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根结线虫雌虫的会阴具有较为明显侧线,尾端具有刻点,与北方根结线虫相似。利用北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线虫DNA进行扩增,能够得到610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到的线虫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报道的北方根结线虫相应序列聚为一支。一年蓬根结线虫病在我国为首次报道,而侵染佛坪县一年蓬的根结线虫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究灌溉水质、蔬菜产量及土壤盐分离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设置E1(3.6 dS/m井水)、E2(1.96 dS/m井水)、E3(0.31 dS/m雨水)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蔬菜产量、土壤电导率(EC)、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结果】E3处理番茄和上海青产量最高,比E2、E1处理番茄产量显著高30.9%、138.8%,比E2、E1处理上海青产量著高431.4%、2100%。0~60cm土层内,土壤EC值随灌溉水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E3处理0~20 cm土层土壤EC值为833μS/cm,E2、E1处理较E3处理分别增加40.9%和211.2%。土壤EC值与盐分离子Na+、K+、Ca2+、Mg2+、Cl-、SO42-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HCO3-极显著负相关,其中Ca2+、Mg2+、Cl-、SO...  相似文献   
168.
陕西省首次发现象耳豆根结线虫危害洛南白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鉴定、特异性引物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采自陕西省洛南县白菜的根结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并结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了感染洛南县白菜的根结线虫为象耳豆根结线虫。切片观察发现,其会阴花纹整体呈圆形至卵圆形,线纹较密且平滑,背弓较高,为方形或近圆形,无明显侧线。利用象耳豆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约236 bp的目的条带,说明所鉴定线虫为象耳豆根结线虫。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鉴定根结线虫与已知的不同地区象耳豆根结线虫聚为同一进化分支,进一步确定陕西省洛南县采集的根结线虫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本文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陕西省有象耳豆根结线虫为害,为该线虫的扩散及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9.
研究结果表明,3∶2式麦椒间套,在小麦与辣椒共同生长其期间,椒田日平均气温增加0.5℃,土壤相对湿度降低16.5%,辣椒采光时间缩短60.6%,黄色诱牌及辣椒上的有翅蚜着落量分别降低87.2%、80.8%。减轻了蚜虫对辣椒 直接为害及传播病毒病。间套田病毒病病株率较对照下降,76.5%,病情指数减轻93.1%,每ha收入增加4853.4-11133.0元。缓解了辣椒与粮棉争地的矛盾,为辣椒生产开辟  相似文献   
170.
城市绿色空间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文中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指数等方法,以西北典型山地城市兰州为例,重点刻画了2000-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的绿色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建成区扩张迅速,边缘扩张明显。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均呈现先减后增的“V”型总体变化趋势:2000-201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下降20.6%和0.13%,2010-202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增加31.51%和27.8%。2)城市建设模式和政策差异导致2000-2020年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变化强度(1.65)显著高于中心城区(1.16),二者绿色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绿色空间破碎化现象显著且普遍,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