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目的]解决木棉花花脯产品护色和表面粗糙、入口有轻微毛感的问题。[方法]对木棉花加工中护色和脱除表面毛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采用3.0%柠檬酸溶液浸泡20 min或1.0%氯化钙溶液浸泡15 min控制褐变效果明显,干花产品贮存3个月无褐变现象。纤维素酶脱除木棉花表面茸毛的效果比果胶酶效果好,30℃下,0.5%纤维素酶处理木棉花60 min,脱除表面茸毛效果最好。[结论]氯化钙和纤维素酶是一种较好的护色和脱除茸毛的药剂。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探究茶树油及其成分对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探究茶树油代替抗生素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可行性。采用平板打孔法药敏试验,测定茶树油及其成分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分析比较单一成分与全组分茶树油抑菌效果的差异,进一步推断茶树油成分之间抑菌作用的关系。5种致病菌对20%浓度的茶树油均为中敏,对10%浓度的茶树油敏感度介于中敏和低敏之间,而对于5%浓度的茶树油为低敏。桉叶油醇对于5种致病菌均具良好的抑菌效果,且与浓度呈正相关,5种致病菌对于2.5%~20%浓度的桉叶油醇介于低敏和高敏之间;5种致病菌对于2.5%以及1.25%浓度的α-松油醇均为高敏,对于0.625%浓度的α-松油醇均为中敏;5种致病菌对于5%~20%浓度的(R)-(+)-苎烯介于低敏和中敏之间;2.5%~20%浓度的双戊烯对于绿脓杆菌无抑菌效果,除绿脓杆菌之外的4种致病菌对于20%浓度的双戊烯为介于低敏和中敏之间。茶树油对于5种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茶树油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物质为α-松油醇,桉叶油醇、R-(+)-苎烯、萜品油烯以及双戊烯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这些组分在茶树油的抑菌作用中相互协同、拮抗。  相似文献   
13.
‘小珍珠’是从文冠果实生苗中筛选出的观赏和果用兼用型新品种。小乔木,生长势中等;圆柱形花序,顶生花序轴长度中等,侧生花序轴较短,可孕花序多,绝大多数花雄蕊败育;单瓣花,内卷,花少开或近不开放,花冠包裹于萼片中,呈圆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较小,珍珠状;花期较晚且长。结果数量多,果实较大,种子黑褐色,平均千粒质量1 840 g;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影响伴侣性动物化脓性疾患的病原,本研究从学院附属动物医院无菌采集1份患子宫蓄脓犬的子宫分泌物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该分离菌对麦迪霉素和氨卞西林耐药,对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等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为防治伴侣动物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果酒酵母菌株混合发酵对龙眼-菠萝复合果酒产品质量的影响,为龙眼-菠萝复合果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种果酒酵母菌株相混合对龙眼-菠萝复合汁液进行双酵母混合发酵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发现,GJJM 1.69果酒酵母与GJJM 1.67果酒酵母相互混合比单一的GIM 2.92葡萄酒酵母或其他组合的双酵母酿出的龙眼-菠萝复合果酒色香味好,酒精生成量也较高。GJJM 1.69与GJJM 1.67在龙眼-菠萝复合果酒中的双酵母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6×103个/ml、亚硫酸氢钠添加量0.006 mg/L、发酵初始糖度26%、发酵pH 3.4。[结论]研究制得的龙眼-菠萝复合果酒口感较佳,且含丰富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6.
SSR标记技术在甜瓜杂交种纯度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两个甜瓜杂交品种(系) ‘东方蜜1号’和‘01231’及其亲本为材料, 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种与其双亲之间扩增谱带的多态性, 以甄别真假杂种。所试验的23对SSR引物中有8对引物分别在两个甜瓜杂交种和其双亲之间存在扩增多态性, 表现为: 多数SSR引物对自交系的扩增只出现1条带,但部分引物在某些自交系中扩增出2条带, 杂交种条带均为父母本的互补型, 很适合做杂交种纯度鉴定。用引物M6 对‘东方蜜1号’和引物M17对‘01231’各100粒单种子进行SSR鉴定, 所测纯度分别为100%和96% , 与田间纯度99.6%和96.2%非常接近, 显示出SSR标记技术在甜瓜杂交种子纯度的室内快速检测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厚皮甜瓜品种离体培养再生植株能力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陶兴林  黄永红  赵长增  陆璐 《果树学报》2005,22(3):252-255,F003
以6个厚皮甜瓜品种为材料,对其子叶外植体的再生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6-BA1.0mg/L上,不同品种的不定芽分化频率差异显著,其中绿宝石品种的不定芽分化频率最高,达到100%,西域1号和黄河蜜次之,分别为96.67%和73.33%,玉金香和黄醉仙较低,分别为33.33%和16.67%,白兰瓜品种最低,为6.67%。在不定芽伸长培养基MS+6-BA0.05mg/L上,分化完全的不定芽能够长大伸长,当高度达到2cm左右时,切下转接于MS+IAA0.5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形成完整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还表明,组培环境中光照条件的改变对不定芽分化频率影响较大,外植体置于黑暗处进行5d预培养,6个品种的不定芽分化频率均有所降低,但愈伤组织的生长更加旺盛或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试管快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长增  陆璐  陈佰鸿 《园艺学报》2003,30(5):609-611
 对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试管快繁研究结果表明: 初代培养基以MS + 6-BA 0.6 mg·L-1 +NAA 1.0 mg·L-1 + 2 ,4-D 0.1 mg·L-1为最佳处理, 接种60 d 后, 外植体上刺座下的潜伏芽萌发率可达67 %。继代增殖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 + 6-BA 0.1 mg·L-1 + NAA 1.0 mg·L-1 + 2 ,4-D 0.2 mg·L-1 或MS + 6-BA 0.1mg·L-1 + NAA 0.5 mg·L-1 , 平均每50 d 继代增殖培养1 次, 增殖倍数可达5~6 , 且新生的小子茎生长旺盛。在培养过程中, 虽然部分外植体切口处发生大团绿色至黄绿色小颗粒状愈伤组织, 然而均没有分化不定芽。在生根培养基MS + IAA 0.1 mg·L-1 或MS + IBA 0.1 mg·L-1 上, 2~3 cm 高的小子茎培养10 d 左右发根,形成完整植株。当试管苗高达5 cm时移入砂床, 成活率高达99 %, 经约60 d , 试管苗发出第一批掌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特种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黄秋葵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菜,逐渐被大家青睐。该文介绍黄秋葵的生态特性及其在江苏苏北地区的栽植技术,以为黄秋葵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甜瓜品种‘GT-1’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瓜(Cucumis meloL.)品种‘GT-1’5 d苗龄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MS+2,4-D 1.0 mg/L+6-BA 0.1 mg/L的培养基上,胚状体发生的频率可达81.7%.以葡萄糖为碳源,子叶块以间接方式发生胚状体;以乳糖为碳源,子叶块则以直接方式发生胚状体.剥离成熟体细胞胚置于MS培养基上可萌发生长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