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3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氮锌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形态及肥效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分析石灰性土壤上施用锌肥后土壤中锌的形态变化,研究锌肥的有效性及后效,为指导合理施用锌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潜在性缺锌的石灰性土壤施锌肥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反应差异很大;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存在,占全锌91.5%~97.6%,其次为松结有机态锌(1.34%~5.53%)、碳酸盐结合态锌(0.47%~1.55%);施入土壤中的锌增加了交换态、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但大部分转化为矿物态;种植小麦可以使土壤中的锌向有效态转化;施氮增加了小麦对锌的吸收,也增加了锌矿化的比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交换态、松结有机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石灰性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锌含量占有较为可观的比例,因此增加这两种形态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锌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2.
为了了解施用新型长效尿素时, 小麦、谷子氮素的利用状况, 通过对冬小麦、春谷子的盆栽试验, 研究了在石灰性土壤中, 以腐植酸类物质为抑制剂加工而成的长效尿素四号, 对小麦、谷子的氮素利用状况的影响以及最佳配比。表明, 拔节期前是禾本科作物控释氮素的关键时期; 在本试验条件下, 就尿素氮的利用转化状况而言, 小麦施用长效尿素四号优于谷子。在3种不同配比中, 对各项指标加以综合评价, 又以配比1为最佳。为进一步研制麦谷类专用型长效尿素加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众所周知,奶牛蹄病是一种危害全世界奶牛业的重要疾病之一,蹄的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则会降低奶牛生产性能,甚至会导致奶牛被淘汰,给养牛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4.
免耕和少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含义和由来国际上从机械耕作的作业次数、强度把土壤耕作概分为常规耕作、免耕、少耕三种耕作方法或体系。常规耕作又称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指用有壁犁翻耕土壤后随之以耙、压整地、作物播种后直至收获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类耕作方法,机具进地作业7~10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深翻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常规耕作(CT)、秸秆浅混(SCT,耕作深度15 cm)、深翻(ST,耕作深度35 cm)、秸秆深混(SST,耕作深度35 cm)4个处理0~15 cm和15~35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0~15 cm和15~35 cm土层,与CT相比,SCT和SST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碳源依次为微生物代谢最主要的碳源。不同处理对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与CT相比,ST显著增加了0~15 cm的Mclntosh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在有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之间存在差异。与CT相比,15~35 cm土层DOC、MBC和MBN含量在SST处理下分别显著增加了17.25%、50.00%和168.10%。另外SEM模型显示,深翻处理可以通过土壤DOC含量的变化影响土壤Mclntosh指数。  相似文献   
36.
为查明磷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本研究选用锌效率不同的4种冬小麦基因型, 从P-Zn-植酸关系出发, 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锌肥的施用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小麦籽粒的磷含量、磷锌比、植酸含量以及[植酸]/[Zn2+]摩尔比, 降低幅度分别为0.5%、1.85%、2.7%及6.2%, 提高了小麦籽粒的锌生物有效性。相对于锌肥, 磷肥对小麦籽粒植酸含量及[植酸]/[Zn2+]摩尔比的影响更大: ①总体上提高了小麦籽粒中的植酸含量及[植酸]/[Zn2+]摩尔比, 降低了小麦籽粒锌生物有效性, 以施用100 kg·hm-2磷肥时为例, 植酸含量及[植酸]/[Zn2+]摩尔比与不施磷肥相比分别提高13.4%和25.94%; ②植酸含量及[植酸]/[Zn2+]摩尔比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 并分别在100 kg·hm-2和150 kg·hm-2用量下达到5.02 mg·g-1和11.56的峰值, 而过量施用磷肥会降低小麦籽粒中植酸的合成和累积; ③[植酸]/[Zn2+]摩尔比在适量施磷(100 kg·hm-2)条件下与少量(50 kg·hm-2)施磷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但明显低于高量施磷(150 kg·hm-2)。总之, 通过合理的磷肥调控, 辅以锌肥的施用, 相对降低小麦籽粒的[植酸]/[Zn2+]摩尔比可能是提高小麦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辽宁西部八县干旱和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西部凌源、建平、喀左、朝阳、北票、建昌、阜新县以及彰武县的西部,在气候上属于半干旱地区,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据朝阳地区历史记载,1880~1980年间共发生旱灾39次。其中特大旱灾5次;春伏秋三季连旱3次;春伏连旱9次;伏秋连旱2次;单独发生一季旱,春7次,伏7次,秋4次;未记明时间的2次。近三年(1980~1982)来,该地区降水稀少,仅及常年降水量40~70%左右,酿成历史上罕见的三年大旱灾害,部分地块颗粒无收。现仅就调查所及,对当地干旱和产量关系,分析如下:一、辽西干旱的成因1.大气环流春季移动性冷高压经常从西或西北面侵入,东移入海。届时天气晴朗少  相似文献   
38.
正我国的羊人工授精技术,主要采用冷冻精液进行,其受胎率高低受精液质量、母羊体况、操作是否规范等因素影响。本文对影响受胎率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1母羊生殖器官的构造母羊的生殖器官的构造在人工授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必须是基于其构造而进行的。母羊的生殖器官内部构造非常简单,宫颈壁的轮状环非常之发达,内部管腔呈现出弯曲的状态,其子宫颈的通道比较窄小,  相似文献   
39.
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锌铁铜锰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喷施锌肥是提高中国北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上小麦籽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但这种措施是否会显著影响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和累积,从而影响微量元素的整体营养状况问题值得研究。为此,在陕西杨凌潜在缺锌土壤上进行了连续两季的小麦不同生育期田间喷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锌肥对小麦无显著增产作用;第一季(2007~2008)和第二季(2008~2009)中,与不喷锌比较,不同生育期喷锌后除了小麦籽粒的平均锌含量分别提高51.7%和73.5%外,其平均铁含量也提高了12.4%和12.9%;拔节期和扬花期喷锌对小麦籽粒铜含量无明显影响,但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喷锌会降低其铜含量;而籽粒锰含量对喷锌则无明显反应;喷锌后小麦籽粒平均植酸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1%和16.9%。施用氮肥增加了籽粒锌铁铜锰的吸收总量;同时还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总之,在供试土壤上,喷施锌肥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籽粒锌铁含量,锌铁间存在着互助关系,同时喷锌也增加了其微量元素的吸收总量,降低了籽粒植酸含量,提高了小麦籽粒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40.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磷水平(0、0.6 mmol·L-1、3.0mmol·L-1)和3个锌水平(0、3μmol·L-1、30 μmol·L-1)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的磷-锌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小麦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正常磷锌供应比较,磷锌的缺乏与过量均不利于小麦生长,缺磷比过量供磷的抑制程度更大,而过量供锌比缺锌的影响更为强烈,缺磷和过量供锌主要影响小麦幼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过量供磷时,小麦根部存在明显的磷-锌拮抗,抑制了根部对锌的吸收,但磷的供应却提高了锌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缺锌时,小麦叶片会积累大量磷,而供锌后则会抑制磷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小麦苗期,磷、锌均处于正常水平时其交互作用有利于锌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但抑制了磷向叶部的转运.此外,磷、锌的缺乏均降低了叶绿素SPAD值,而磷的正常供应和锌的供应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缺磷胁迫时小麦叶片的SOD和POD活性较高,而CAT活性较低;锌缺乏和过量时叶片SOD活性较低,而缺锌时POD和CAT活性较高,供锌后二者活性降低.总之,磷-锌拮抗作用主要发生在小麦根部,但在其他器官内也会发生;且不仅在二者配比不合理时发生,即使在配比合理时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