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7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8篇 |
农学 | 143篇 |
基础科学 | 111篇 |
139篇 | |
综合类 | 1018篇 |
农作物 | 97篇 |
水产渔业 | 65篇 |
畜牧兽医 | 394篇 |
园艺 | 113篇 |
植物保护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3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掌握高砷煤矿周边旱作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高砷煤矿周边旱作土壤重金属(As、Cd、Hg、Cu、Zn)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并采用富集系数法、目标危害商数法和致癌风险指数法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2.12,属中度污染水平;土壤中As、Cd、Hg、Zn、Cu的含量均值分别为全国土壤背景值的7.91、2.57、5.26、1.53、3.44倍;As和Hg的污染等级高且范围广,Cu污染等级低但污染范围广,Cd的污染等级较低且范围较小,Zn基本无污染。富集系数法评价结果显示,作物对5种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表现为Cd>Zn>Cu>Hg>As。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5种农作物的健康风险主要为非致癌风险,As是可食用农作物(除玉米外)的主要致癌风险因子和非致癌风险因子,Cd是烟草的主要致癌风险因子和非致癌风险因子。食用本地农作物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依次为As>Cd>Hg>Cu>Zn。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处于中度污染水平,As的风险较高;可食农作物中重...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氧化应激状态下Caco-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分3个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I和对照组Ⅱ分别添加终浓度为0和100μmol/L H2O2,处理组同时添加100μmol/L H2O2和1 mL芽孢杆菌菌液(108cfu/mL)。细胞培养至12 h和48 h时测定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的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00μmol/L H2O2处理细胞12 h不会造成明显的氧化损伤,48 h则会引起丙二醛(MDA)显著升高(P<0.01);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后使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多种抗氧化酶活性、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升高(P<0.01),同时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和MDA含量(P<0.01)。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来提高细胞总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4.
本试验旨在探寻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的短链脂肪酸(乙酸、β-羟丁酸)和长链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组合添加模式,为调控乳成分合成提供理论依据。BMECs经分离、纯化后,选取第2代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不添加脂肪酸,Ⅰ组和Ⅱ组添加的乙酸、β-羟丁酸浓度比例均为2.0(9.60 mmol/L)∶1.0(4.80 mmol/L),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浓度比例分别为2.0(17.30μmol/L)∶13.3(115.05μmol/L)∶1.0(8.65μmol/L)和9.6(75.20μmol/L)∶7.4(58.00μmol/L)∶1.0(7.80μmol/L);Ⅲ组和Ⅳ组添加的乙酸、β-羟丁酸的浓度比例均为1.0(7.20 mmol/L)∶1.0(7.20 mmol/L),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浓度比例分别为2.0∶13.3∶1.0和9.6∶7.4∶1.0,各组添加的短链脂肪酸(SCFA)和长链脂肪酸(LCFA)总浓度为14.541 mmol/L,每组3个重复。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RGR)、甘油三酯(TAG)的合成量以及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试验组BMECs RGR及TAG的合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RGR最高,TAG合成量最多。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显著提高了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κ-酪蛋白(CSN3)基因的表达量(P0.05);Ⅳ组显著提高了CSN3、蛋白激酶B(AKT)、S6K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基因的表达量(P0.05);试验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 AT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培养液中添加7.20 mmol/L乙酸、7.20 mmol/Lβ-羟丁酸、75.20μmol/L油酸、58.00μmol/L亚油酸、7.80μmol/L亚麻酸对BM ECs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5.
为了考察染发膏对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用不同浓度的3种不同品牌染发膏(T、S、H)毒染蚕豆根尖细胞,测定其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并计算微核指数。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染发膏浓度与微核率都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高于一定浓度后微核率均呈下降趋势,其最大微核率对应的浓度依次为0.10 g/L(T染发膏)、1.00 g/L(S染发膏)、4.00 g/L(H染发膏)。说明3种染发膏均有一定诱变作用和遗传毒性,且3种染发膏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6.
对切割果蔬的呼吸过程与包装薄膜材料透气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提出了切割果蔬在采用气调包装时的数学模型,对控制包装内的气体成分,延长切割果蔬的货架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118.
不同砧木对马瑟兰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产区研究砧木对接穗影响的研究较少,探讨不同砧木对马瑟兰葡萄生长势、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生产上选择适宜的酿酒葡萄砧穗组合提供理论依据。以2 a生马瑟兰/5BB、马瑟兰/SO4砧穗组合为处理,马瑟兰自根为对照,测定不同砧木马瑟兰的生长势、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果实品质,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砧穗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马瑟兰/5BB的节间粗度、节间长度、SPAD值、坐果量显著高于马瑟兰自根苗。马瑟兰/5BB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最大,胞间CO_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最小。马瑟兰/SO4穗质量、果皮厚度、种子数量均最大,而葡萄皮总单宁含量最小。马瑟兰/5BB总糖含量、葡萄皮总类黄酮含量、葡萄皮总花色苷含量最大,而种子质量最小。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马瑟兰/5BB马瑟兰/SO4马瑟兰自根苗。研究发现,砧木5BB的适应性优于SO4,且马瑟兰/5BB砧穗组合的亲和性高、生长势强、光合作用效率高、果实品质优,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适宜的砧穗组合。 相似文献
119.
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机物料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土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碳氮及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含水量分布变化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停止施入有机物料两年后,与对照(CK)相比,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分别提高了29.5%和29.8%(p<0.05);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22.0%,14.3%,24.2%和26.4%(p<0.05)。BNP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比CK,NP,MNP和SNP提高了23.4%,10.9%,21.3%,20.5%;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39.3%,29.3%,34.5%和52.3%。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了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与NP处理相比,MNP和SNP显著提高了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p<0.05),而BNP则差异不显著。相比CK,施肥处理(NP,MNP,SNP,BNP)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0—40 cm土层的储水量,且BNP处理显著高于SNP和MNP。总体而言,生物炭在提高和维持表层土壤肥力以及降低剖面硝态氮淋溶风险等方面的后效作用显著优于秸秆和有机肥,是陕西关中地区旱地土上一种较好的有机物料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