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8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依托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中的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研究了长期施肥对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涉及化肥和轮作培肥两个长期试验的9个处理。化肥试验:同一施磷基础上的5个施氮水平(N0、N45、N90、N135、N180);轮作培肥试验:不施肥(CK)、化肥(NP)、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配施(NPM)。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p0.05),提高了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施氮(N45、N90、N135、N180)处理主要提高了5mm、0.5~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与N0相比,提高量为44.3%~73.3%;有机肥(M、NPM)处理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均有提高,与CK相比,提高量为40.7%~92.2%,其中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6.7%和92.2%。低氮(N0、N45、N90)处理、不施肥(CK)处理的1~0.5mm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占13.7%~23.7%;高氮(N135、N180)处理和氮磷配施(NP)处理、有机肥(M、NPM)处理的5mm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占17.3%~24.9%。土壤有机碳与5mm、5~2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洪泽湖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为期近1年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湖区9个监测断面的6个主要影响因子,通过确定权重和隶属度得出水质级别和健康度。结果表明:9个断面中水质为Ⅴ类的所占比例较大,均值健康度也均在0.55以下;丰水期健康度比枯水期、平水期更低;评价指标中超标较为严重的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尤其是总磷;总体反映出洪泽湖水质状况差,富营养化严重。这对掌握洪泽湖水质环境的动态变化、保护周边区域环境和管理与恢复湖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能耗,探索将非热力杀菌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液态发酵,研究了臭氧在自来水中的溶解、杀菌效果,制备臭氧水并将其用于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结果表明,当臭氧水浓度为22.15 mg/L、维持时间18 min,可达到无菌要求,残余臭氧经紫外线照射15 min即可满足该菌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净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动态土柱法和静态降解法研究了芦苇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未生长芦苇的湿地土壤对苯酚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苯酚在土壤中滞留时间、土壤的粒径范围均影响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芦苇能改变土壤入渗率和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工程及植被措施实施,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特征及土壤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而侵蚀土壤发育程度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理化性质、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供依据。评述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及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原理,研究了在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措施实施年限的增加,土壤的水分环境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善,对土壤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影响。证明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的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过伐林的分布、特点、林分类型确定经营技术的依据,提供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用丙酮-水的混合液提取五角枫翅果中单宁的方法并找出最优方案,得到较高的提出率;用甲醛、二甲胺等药剂对该单宁提出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可制备出一种新型水处理刺的方法.这种阳离子化单宁(简称为PIT)不仅对污水有良好的絮凝效果,而且对工业废水带来的结垢、腐蚀等负面效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了不同减量施氮模式对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提出科学施肥模式,旨在指导当地玉米施肥、保护环境安全。【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农田连续进行了3年的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一年一熟,采用半覆膜种植方式。试验设不施氮(CK);传统施肥模式(Con,施尿素N 200 kg/hm2);减氮模式Ⅰ(Mod Ⅰ,施尿素N 160 kg/hm2);减氮模式Ⅱ(Mod Ⅱ,施尿素N 160 kg/hm2和加一定量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减氮模式Ⅲ(Mod Ⅲ,施脲甲醛N 160 kg/hm2)5种处理。调查了玉米产量、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氮素利用率。【结果】三种减量施氮模式较传统施氮模式施氮量减少20%的情况下,玉米产量连续三年无显著变化(P 0.05),相差0.1~0.5 t/hm2。与Con相比,Mod Ⅰ、Mod Ⅱ、Mod Ⅲ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20.2%~23.2%和21.9%~23.7%,0-200 cm土层NO3--N的残留量分别减少了90.7、97.3、100.7 kg/hm2,其降幅依次为44.7%、47.9%、49.6%。【结论】连续三年减少20%的施氮量不影响春玉米产量及吸氮量,可提高氮肥的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减少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在同一施氮量下,添加硝化抑制剂或施用缓控释肥对硝态氮残留量减少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土区退果还耕对黑垆土硝态氮积累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针对塬面、梁地和坡地三种地形,分别选取了盛果期果园、老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等,研究了退果还耕条件下,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剖面中水分含量变化及NO3--N、NH4+-N积累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塬面、梁地或者坡地上,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10%~14%);果园退耕后,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盛果期,塬面NO3--N峰值主要处于100—200 cm之间,退果还耕后,100 cm以上土层中NO3--N含量降低,100 cm以下NO3--N积累量在增加,并且峰值不断向下移动。盛果期果园NO3--N积累量为631~3032 kg/hm2;退果还耕地、老果园NO3--N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盛果期40%以上的NO3--N积累在100—200 cm土层,但退果还耕地上50%左右集中分布在200—300 cm土层。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对NH4+-N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7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积累,CK、M、N、NP、NPM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4.0 t/hm2,2007年F、CK、M、N、NP、NPM处理0—20 cm土层SOC积累量依次为-1.09、0.76、8.59、1.02、3.42和9.5 t/hm2。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有机碳输入量与SOC含量相关性更好(r=0.97),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SOC的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SOC影响存在显著(P0.05)差异。土壤固碳速率(Y)与SOC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0.231X﹣0.0813(r=0.98)。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SOC的积累,且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