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蔡广鹏  韩会庆  张凤太  郜红娟  朱建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22-124,130,29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绥阳县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的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增加了22.87hm2,林地、牧草地分别减少了15.78,8.28hm2,植被碳储量2005年比2000年减少了2 945.11t;2005—2010年研究区耕地、牧草地分别减少26.28,4.09hm2,林地增加29.07hm2,植被碳储量2010年比2005年增加了1 786.17t。综上,该县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且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等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影响作物种植的自身性状和开发难易程度等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对仁怀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仁怀市低丘缓坡土地具有开发潜力的有7 710.41 hm2,其中,高、中、低、极低开发潜力土地面积分别为535.93 hm2、2 453.06 hm2、4 184.94 hm2和536.48 hm2,占参评土地总面积的6.95%、31.81%、54.28%和6.96%.高、中开发潜力土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低、极低开发潜力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区域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合理安排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运用GIS技术,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选用坡度、与河流距离、与公路距离、与城镇距离、土地资源和耕作距离等6个因子建立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麻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分别仅占4.38%和8.96%,而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45.48%和41.18%;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公路、河流沿线以及城镇附近,这主要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水源、平坦的地形以及城镇的吸引力有关。而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坡度较陡的山地,这与水源的不足、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应用能值分析法,在对贵州省耕地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判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贵州省耕地生态安全情况逐渐恶化。由2000年的轻警状态恶化到2010年的中警状态,表明贵州省耕地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突出。(2)贵州省耕地生态安全警度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空间格局。这与东西部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岩溶山区林地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贵州省麻江县为研究区,分析了1992年和2012年两个时期的林地景观的地形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林地景观的类型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重、平均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形状指数都随坡度和海拔梯度带的变化而变化。在坡度大和海拔高区域林地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格局趋于简单,而坡度小和海拔低的区域林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格局趋于复杂。(2)坡度小和海拔低区域的连通性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而分离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该区域林地景观分布趋于分散,聚集度和连通性减低。坡度大和海拔高区域的连通性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反映出该梯度带林地景观分布趋于集中,聚集度和连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环境的效应.本文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入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评价因子、20个评价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运用GIS方法对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属较集约水平,还有一定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空间上,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中南部向北部、西部、东部递减的特征.土地集约区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粗放区域面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不足的障碍;针对不同集约水平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贵阳市公众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对贵阳市公众生态文明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了解程度一般,大部分人表示非常愿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大部分人持观望或无所谓态度。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性别和职业分别是影响是否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态度和反对不文明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议贵阳市全面提高公众受教育程度、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形梯度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遥感解译和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视角,分析了199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研究期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在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梯度上,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于低梯度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集中于高梯度带。在高程梯度带上,高海拔梯度带是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区,低海拔梯度带是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的优势区。1990-2010年各地形梯度带的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降低,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变化集中于中等及以下梯度带。建设用地和水域变化主要分布于中等高程带以及其他低地形梯度带。【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差异突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我国粮食产量与农药使用量的相关关系,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与农药使用量统计数据,利用脱钩方法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农药使用量的脱钩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至2010—2015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农药使用量的脱钩类型由扩张负脱钩转变为弱脱钩,脱钩类型状态意义为不可取状态的行政区数量减少,理想状态的行政区数量增加。2000—2005年至2005—2010年间,脱钩类型转化以脱钩与负脱钩之间相互转化为主。2005—2010年至2010—2015年间,脱钩类型转化以负脱钩转为脱钩为主。农药使用量增长速度变缓以及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是导致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农药使用量脱钩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能值投资率、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能值指标对贵州省1990—2010年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时空分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呈递增趋势,投入以可更新资源能值和可更新的有机能为主,工业辅助能的增加最为显著,能值产出结构以种植业主,并呈下降趋势;能值投资率和环境承载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中西部地区,低值区分布在贵州东南地区;净能值产出率高值分布在贵州东北、西南地区,低值分布在西北;可持续发展指数高值分布在遵义、黔东南和黔西南,低值分布在中西部,能值指标的空间格局分布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能值投入量、人口、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