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41篇
综合类   7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张玲  邓良基 《农机化研究》2006,(4):39-41,46
耕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结合四川省雅安市土地资源特点及1959~2002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出导致雅安市耕地减少的两大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及城镇化进程;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及对策,为今后雅安市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还田(CFS2)和秸秆1.5倍量还田(CFS3)4种施肥模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总量、结构及综合指标的变化。[结果](1)从能值结构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降低了农田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的比重,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并提高了系统总能值产出;(2)从能值指标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提高了农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反馈率、能值生产力和能值—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环境负载率,有效提升了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发展潜力,其中CFS2和CFS3模式的养分物质内部循环利用率较高,环境负载率较小,有利于农田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结论]CFS2和CFS3模式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较优的秸秆还田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3.
四川盆地水稻土有机碳与全氮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08年采样数据对四川盆地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水平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982年和2008年3种水稻土亚类有机碳含量均呈现潜育型水稻土显著高于淹育型和潴育型水稻土。研究区1982年3种水稻土亚类全氮含量呈现潜育型水稻土显著高于淹育型水稻土,2008年则为潜育型水稻土显著高于淹育型和潴育型水稻土。26年间水稻土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均增长明显,且淹育型与潜育型两种水稻土的增长幅度高于潴育型水稻土。1982年至2008年,平坝、冲沟和坡脚稻田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增长明显,且大致呈从平坝、冲沟到坡中上部递减;冲积物和泥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及全氮因易于积累而含量更高;质地黏重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含量较高,同时也比质地偏轻的土壤更利于碳、氮的积累;冬水田与稻–油轮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含量与增长幅度显著高于稻–麦轮作田。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成都平原主要水耕人为土为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典型采样、土壤详查、环境调查和室内理化分析,按照土系划分指标的稳定性、差异性、主导性及综合性等原则,对样区水耕人为土的土系进行了具体划分研究。  相似文献   
35.
四川郫县土壤耕层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ArcGlS8.1软件系统平台上,通过分析四川郫县土壤耕层1981年93个样点和2002年46个样点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该县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郫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81年的26.4gkg-1增加到2002年的28.2gkg-1。其区域变化差异为:东部略微下降,中部与西部增加。近21年来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仅少量增加,而黄壤则增幅明显。距成都市区的远近和推广秸秆还田程度是引起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以雅安农业信息系统发展情况和运行现状与问题为基础 ,运用实际调查研究和层次分析法 ,从农业信息系统运行效益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入手 ,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7.
成都市新都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成都市新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对新都区 2 0 0 2年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 ,提出新都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8.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9.
为促进菌渣肥料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选用毛木耳、香菇和双孢蘑菇菌渣作为有机物料,以成都平原常规化肥施氮量为基准,设置空白处理(CK)、常规化肥(CF)、25%和50%毛木耳菌渣(APR1、APR2)、25%和50%香菇菌渣(LER1、LER2)、25%和50%双孢蘑菇菌渣(ABR1、ABR2),共8个处理,探讨不同菌渣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菌渣配施化肥处理能有效增强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作物有效穗数,进而促产。然而菌渣C/N比(C/N>30)、P2O5替代率和K2O替代率越高,导致养分利用率下降,产量显著降低,P2O5和K2O的施入对土壤和作物的正向效应不足以补偿,使其与作物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来看,选用C/N比接近30的菌渣,水稻季选用50%或以下的氮肥替代率和小麦季选用25%的氮肥替代率有利于作物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40.
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估算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安县柏杨村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实地调查和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研究区农业废弃物相关基础数据。确定研究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基础数据、及量估算方法和各种估算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及资源存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废弃物资源种类多,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研究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大,2009年农业废弃物资源总的存量达3 415.44t,相当于901.06t标准煤及118 641.55m3沼气,具有较强的利用潜力;研究区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量大,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