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3篇
  97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15N尿素,采用尿素熔融工艺分别制备了普通尿素(U)、 海藻酸增值尿素(AU)、 腐植酸增值尿素(HAU)和谷氨酸增值尿素(GU)试验产品,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N 0.1 g/kg 干土,以030 cm土层干土重量计算)3种增值尿素产品对小麦产量、 氮肥利用率和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 1)与U相比,AU、 HAU和GU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7.12%、 13.63%和3.65%; 2)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有44.8%~48.0%来自肥料氮,AU、 HAU、 GU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吸收的肥料氮量均显著高于U处理,分别高出4.83%、 7.41% 和 3.12%; 3)虽然所有处理土壤残留的肥料氮均主要集中在050 cm土层中,U处理在5090 cm层次土壤肥料氮累积量显著高于AU和HAU处理; 4)AU、 HAU和GU处理的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U处理显著提高6.38、 15.63、 3.08个百分点,HAU和AU处理的15N利用率分别较普通尿素高出3.70和2.41个百分点,AU、 HAU和GU处理的肥料氮的损失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显著降低7.64、 9.52和2.1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2.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硅钙钾镁肥(SCPM)及引入柠檬酸的复混肥(CA-SCPM)在酸性红壤和石灰性潮土上的养分供给和酸碱度调节能力.硅钙钾镁肥添加量设置为6 g/kg,硅钙钾镁肥与柠檬酸(CA)的比例为88%:12%.与对照处理相比,培养至150 d时,SCPM肥及CA-SCPM肥提高红壤pH值约1.16个单位,提高...  相似文献   
33.
腐植酸的组成结构及其对作物根系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腐植酸的结构及其对作物根系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腐植酸的进一步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进展]1)腐植酸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由C、H、O、N和S等元素构成.腐植酸是多价酚型芳香族化合物与氮化合物的缩聚物,其裂解产物主要有烷烃类、饱和醇类、非饱和线性醇类、吡啶类等,其形成机制主要基于氨基糖缩合理论、多酚理...  相似文献   
34.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条件下,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简称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100cm左右,大口期140cm左右,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160cm左右。(2)随生育进程推进,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0-20cm为高密度层,20-40,40-80cm为中密度层,80-120cm为低密度层,120-160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约有75%的根干重分布在0-20cm土层,85%左右在40cm以上,95%左右在80cm以上。(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随生育期推进,含水率呈下降趋势。(4)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减低趋势,且活力高低点又呈下移变化,拔节期20-40cm根系活性较高,大口期40cm以下较高,乳熟期和成熟期以80cm以下较高。(5)根系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0-20cm为高量高密度区,20-80cm为中量中密度区,80-120cm为低量低密度区,120-160cm为稀量稀密度区。(6)成熟期20cmc以下土层根系活性具有反弹上升现象。  相似文献   
35.
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中子计数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标定,为了绘制精确的能够应用于不同土壤层次、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等条件的标定曲线,通过对已取得的不同土壤条件下标定曲线文献的整理分析,从中子仪测水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响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概括了测水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并对准确测定含水量层状变化土壤,提出标定曲线绘制的可行方法。根据中子计数值不仅与土壤容积含水量有关,而且还与水分和中子计数器的距离有关,提出了进一步准确标定曲线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6.
锌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众所周知,锌肥施入土壤后有效性下降,利用率较低,提高锌肥有效性一直以来广受关注.而氮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且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与锌元素具有协同效应,氮锌科学配施不仅可以提高锌肥有效性,也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并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产量,但...  相似文献   
37.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多功能生物肥料对番茄的促生和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该肥料能显著提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和经济产量,对青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供试植株根际土壤中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
三种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钾素的释放与供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间歇淋洗培养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钾素的释放与供应特征。在等化肥钾量投入条件下,与化学钾肥相比,供试的3种有机无机复混钾肥没有显著影响到钾素在石灰性土壤中的释放规律;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糖渣系、糠醛渣系和污泥系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化学钾肥处理增加了13.5%、12.7%和1.6%。与化学钾肥处理相比,糖渣系、糠醛渣系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的钾素(K)固定量分别减少了42和39 mg/kg。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合理施氮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指数以及土壤硝态氮年际迁移特征,对指导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农田氮肥的合理施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长期定位试验始建于2006年,设置10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300、360、420、500和600 kg/hm2。测定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剖面 (0—200 cm) 硝态氮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  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产量,施肥年限以及施肥年限与施肥量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产量也存在极显著影响。施N 0~240 kg/hm2的处理,小麦、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施N 300~600 kg/hm2的处理作物产量基本稳定,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 > 0.05)。施氮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 (P < 0.05),但对夏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指数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施N量低于300 kg/hm2时,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施氮量超过300 kg/hm2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另外,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土壤硝态氮累积峰逐渐下移,2008、2011和2017年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分别在40—60 cm、80—120 cm和80—160 cm。  【结论】  黄淮海盐化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氮合理用量在冬小麦上的阈值为240 kg/hm2、在夏玉米上的阈值为180 kg/hm2,在此氮肥用量下,长期施肥既可保证作物 (小麦、玉米) 稳产,又不会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向下迁移。  相似文献   
40.
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3种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达20.52~21.79t/ha,间套行又可间套蔬菜生产,增产增效,但该模式时空集约性强,机械化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可达18.24~18.39t/ha,同时该方式又可纳入春、秋两季蔬菜间套种植,具有粮菜结合,高产高效的特征;采用20+40模式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熟,产量可达18.47~20.89t/ha。3种种植制度单位面积产量比黄淮海农区目前高产吨粮田(1t/666.7m2,15t/ha)增产21.63%~45.28%,初步实现了粮食进一步高产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