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为了研究MDV编码的miRNA与致瘤性的关系,通过对缺失部分miRNA的MDV-MS毒株进行动物感染试验,并将其结果与MDV-MS强毒株的致病性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缺失miRNA的重组MDV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无致病性,而接种MDV-MS毒株的SPF鸡却显示出很强的MD典型症状.此结果证实MD V编码的miRNA对MDV的致瘤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对重组MDV感染鸡的羽髓病毒载量的动态检测,发现此处编码MDV-miRNA的基因为复制非必须区,但重组病毒rMS△miR9-12比亲本病毒MDV-MS的体内复制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2.
试验采用盆栽定量接种法和温室分区处理试验测定了番茄定植前臭氧水浇灌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水浇灌处理次数的增加,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和番茄生长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0.5 mg/kg臭氧水浇灌处理5次对根结线虫的相对防效较好,为65.1%,番茄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增长率分别为60.2%和108.2%。温室分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0mg/kg臭氧水浇灌处理4次,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相对防效为72.1%,达到熏蒸性杀线虫剂异硫氰酸甲酯相对防效的90%。  相似文献   
73.
中国茎线虫属(Ditylenchus)线虫种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5~1998年作者对来自中国10省区826份线虫标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在其中115份采自24科62种植物的标样中鉴定出茎线虫属线虫17个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4个:阿达士茎线虫(Dtylenshusadasi)、铃兰茎线虫(D.convallariae)、编峰茎线虫(D.deiridus)、仙女茎线虫(D.dryadis)、内茎线虫(D.emus)、相等茎线虫(D.equalis)、丝尾茎线虫(D.filenchulus)、细体茎线虫(D.leptosoma)、长母体茎线虫(D.longimatricalis)、苜蓿茎线虫(D.medicaginis)、短小茎线虫(D.nanus)、小茎线虫(D.parvus)、细瘦茎线虫(D.tenuidens)和瓣膜茎线虫(D.valveus)。并列出17个种的表式检索表。  相似文献   
74.
中国北方纽带亚科线虫种类的部分鉴定名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2~1995年作者对采自中国北方11省的21科38种寄主植物上230份线虫标样进行分离和鉴定研究,共鉴定出纽带亚科线虫4属18种,其中螺旋属Helicotylenchus8种;异盘旋属Pararotylenchus3种;盘旋属Rotylenchus4种;盾属Scutellonema3种,这18个种包括3个新种和5个新记录种,其中盘旋属中有2个新种:三角尾突盘旋线虫Rotylenchustrigonappendagiumn.sp.和细尾盘旋线虫R.tenericaudatusn.sp.;盾属中有1个新种:平度盾线虫Scutellonemapingduensisn.sp.;在5个新记录种中,螺旋属有3个:橄榄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oleae、塞沙德尔螺旋线虫H.seshadrii和异尾螺旋线虫H.varicaudatus,异盘旋属中有2个:高垫异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blothrotylus和截头异盘旋线虫P.truncocephalus。  相似文献   
75.
对采自湖北省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inn.)种植地的8份根围土和根组织线虫样本进行分离,通过系统的形态学观测,共鉴定出6属8种植物线虫:异头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eterocephal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刻痕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renatus)、扁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latyurus)、拟强壮纽带线虫(Hoplolaimus pararobustus)、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和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其中异头丝尾垫刃线虫、刻痕短体线虫和拟强壮纽带线虫为中国烟草上首次报道的植物线虫.对鉴定出的部分线虫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讨论了8种植物线虫对烟草的经济重要性.  相似文献   
76.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  相似文献   
77.
作者在2014年采集到的青岛市牡丹花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2个线虫中国新纪录种,分别是大盘唇线虫Discalaimus major Andrássy,2002和菲利亚前矛线线虫Prodorylaimus iliarum Andrássy,1992.其中,大盘唇线虫的鉴别特征是体型较大,齿针较长,开口占据齿针长度的一半左右.唇区吸盘状、宽大,宽度约为33~37 μm.尾短,呈圆锥形.菲利亚前矛线线虫的鉴别特征是虫体细长,唇区轻微缢缩,齿针相对较短,约为16~20 μm.前直肠是肛门处体宽的3~4倍.尾呈线状,长度为310~380 μm,是肛门处体宽的12~15倍.  相似文献   
78.
在对大豆、烟草与地黄寄主上14 个大豆孢囊线虫(SCN)种群形态与分子鉴定的基础上, 对雌虫的孢囊和阴门锥进行形态观察和测计。结果表明:烟草SCN和大豆SCN的各测量值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地黄SCN的阴门窗长(43.8μm)和宽(33.9μm)显著小于其他两者(P<0.05); 同一寄主不同SCN种群之间的形态也存在一定差异; 阴门裂长和下桥长具有稳定性, 可以作为鉴定大豆孢囊线虫可靠的形态特征。3 种寄主种群侵染大豆(‘荷豆12号’)的试验表明, 大豆SCN能侵染大豆并能形成雌虫, 而烟草SCN和地黄SCN未能侵染大豆和形成雌虫。本研究结果表明SCN不同寄主种群存在形态变异, 而它们对大豆的寄主适应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9.
【目的】测定和分析2013年同一生长季大豆和烟草上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探讨2种作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寄主适合性差异和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对线虫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取“Zig-Zag”取样法对同一地点2种作物上的大豆孢囊线虫每隔6-8 d同时取样,用淘洗-过筛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中线虫,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中线虫染色,镜检并计数。统计作物生长季每旬100 g土壤和10 g根组织中各虫态的数量,即群体密度。【结果】在大豆和烟草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出现于4月7日至9月15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7月下旬,之前分别有2个和1个不明显发生高峰;白色雌虫最早均于6月3日出现,其群体密度在大豆土壤中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而在烟草土壤中仅于6月份有1个较低水平的高峰阶段;孢囊群体密度均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之后在大豆土壤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烟草土壤中逐渐下降到极低水平。在大豆和烟草根组织中,2龄幼虫最早均出现在5月19日,其群体密度在大豆根组织中出现3个明显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而在烟草根组织中出现2个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前一高峰不明显;3-4龄幼虫最早分别出现在5月26日和5月19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6月下旬,但在5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在大豆根组织中另有2个较不明显的发生高峰;年轻雌虫最早均于5月26日出现在根组织中。该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和烟草上的繁殖系数(Rf=Pf/Pi)分别为5.0和0.5。7月上旬之后,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继续发生侵入和根内发育,而在烟草上再无侵入,却有许多半埋生根内的空瘪小的褐色孢囊产生。【结论】在同一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发生3代,而在烟草上只发生2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繁殖明显较好,大豆寄主适合性程度明显高于烟草。7月份烟草土壤中2龄幼虫不能侵入根系可能与持续过高的土壤湿度有关,而7、8月的高温似乎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世代进程。  相似文献   
80.
菌株S01324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杀线活性及其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孢囊线虫是我国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为寻找适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通过室内生测、室内杯栽试验以及田间管栽试验对菌株S01324的菌体和发酵滤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测定。室内生测结果发现,菌株S01324对孢囊的寄生率达到100.0%;处理8 d后,菌株发酵滤液原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为98.8%,发酵滤液稀释16倍对卵孵化的抑制率仍能达到42.0%;处理24 h后发酵滤液原液对二龄幼虫(J2)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0%,而处理6 d后发酵滤液8倍稀释液也能杀死全部J2。杯栽试验发现,发酵滤液原液和麦粒培养物处理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50.6%和62.1%。管栽试验发现,发酵滤液原液和麦粒培养物处理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60.8%和58.9%。通过形态学和序列分析,菌株S01324鉴定为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这是关于绳状青霉杀线活性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