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4篇
林业   21篇
农学   4篇
  143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历史悠久,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措施及管理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先后对上万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达38万km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包括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小流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体制亟待完善等.在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思路框架中,要在继承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内涵,使其产生新的活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注重当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布设防治体系,逐步调整综合治理内容、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目标,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2.
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带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而挖掘、开发、运用大数据是支撑智慧社会的基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监测、监理、监督、检查、验收等数据的智能开发,为水土保持智慧大脑赋能.智能审核校验水土保持方案等技术报告,评审专家积累大数据提升智能评审质量与水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  相似文献   
103.
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平缓,为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居住区,但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塬面缩小,更严重的是沟道不断延伸切割塬面,使完整的塬面变得支离破碎,优良的土地资源逐步丧失,因此塬面治理和保护十分必要和迫切,2017年水利部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做好塬面保护措施工程规划设计,是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塬面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此提出了塬面保护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情况,在资料收集、典型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从工程管理、工程建设、实施效益3个方面共选取21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十二五"期间"革命老区"工程涉及的20个省区的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绝大部分省区工程管理和工程建设得分0.6,实施情况良好,实施效益得分多在0.5~0.6,尚未完全发挥效益;(2)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贵州综合得分0.6,实施效果最好;海南、甘肃、重庆、河南、山西得分在0.4~5.0,实施效果一般;其余各省得分均在0.5~0.6,效果较好;(3)工程实施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项目区精准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成果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全面了解"十五"期间我国因开发建设活动导致水土流失的分布、程度、危害和发展趋势,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活动专设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科学考察专题。该专题组采用全国调查统计、区域重点考察和典型项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测算完成考察报告。结果表明,"十五"期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建设项目76 810个,占地总面积552.8万hm2,弃土弃渣总量92.1亿t,水土流失总量达9.46亿t。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土保持监测在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生态文明,履行国际公约的进程中,肩负着愈来愈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优化布局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布局应坚持水土流失类型区全面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监测站点,便于实施自动化监测,有利于长期运行和科学实用的原则。按此原则,全国共设不同侵蚀类型区监测点47个,七大流域、内陆河及较大外流河共选取62个干流监测断面点,55个重要支流监测断面点,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别设1个监测点,由土壤侵蚀监测点、水文监测点、重点防治区监测点构成中国水土保持监测控制站网,实施长期、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07.
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修订标准的新要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于201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原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相比,更加突出了弃渣场选址、取土场设置的强制性规定。修订后的标准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作了新规定,取消了直接影响区,对水土流失防治6项指标作了调整,增加了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2项指标;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原来的12章归并简化为8章,强化了水土保持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评价结论、总体与分区措施布局、典型措施布局的要求,对水土保持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作了量化规定;明确了弃渣场(取土场)变更、水土保持措施变更的补充报告书章节内容,以及新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格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108.
论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泥沙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黄河干流北端产生泥沙淤堵的原因,认为该段支流的水土流失严重是其根源,上游来水量减少加剧了干流的淤堵。阐述了泥沙淤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重大影响,通过对2条支流治理与未治理的实例对比分析,提出多泥沙河流治理对策;变被动防守为主动治理,从水土流失防治着手;按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出力进行治理;采用综合,系统的防治措施,治理开发水沙资源,变害为利,全流域统筹考虑,水沙统一调控。  相似文献   
109.
金鳟的生态习性及其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鳟是新型的淡水冷水性养殖品种 ,具有极高的食用与观赏价值 ,了解并掌握金鳟的生态习性与常见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将对开展其大规模养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性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得出了实验过程中 ,平均水温为 13.2 0~ 2 2 .30℃时 ,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摄食率 (g/ g .h)依次为大 (0 .0 0 32 4 )、中 (0 .0 0 6 4 8)、小 (0 .0 0 95 9)。另外 ,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大(7.32 % )、中 (13.4 9% )、小 (17.6 1% )。其中 ,温度在 15 .13℃时 ,大规格刺参的吸收率达最大 ,为15 .32 % ;当温度上升到 2 3.2 0℃ ,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 ,依次为中 (2 3.5 6 % )、小 (2 6 .4 9% )。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 ,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 ,可有效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及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